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赤水金钗石斛组培苗生产基地(付树湘/摄)

  米、油菜“三杂”良种普及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畜禽良种率达90%以上。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市村村通电、通光纤网络,组组通4G网络,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4%,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持续保持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近70%。从“乡乡通”到“村村通”再到“组组通”,农村公路实现了从“走不了”到“走得了”再到“走得好”的转变。 

  进入21世纪后,遵义掀起了如火如荼的以“四在农家”为主要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昔日的茅草房变成了“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的黔北民居;“寨管家”“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等基层治理模式,“车不过十、礼不过百”等新民约成风化俗,涌现了播州区花茂村、湄潭县龙凤村、余庆县二龙村、仁怀市枇杷村等一批美丽村庄,广大农村的人居环境和农民精神风貌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改革中积极进取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遵义农业农村的巨变不是一蹴而就的,离不开遵义儿女的敢闯敢试,敢拼敢干。 

  在农村土地制度、农业实用技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遵义儿女积极探索,破冰前行,改革的浪潮始终生生不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遵义地区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 

  1983年,湄潭县抄乐镇楠木桥村村民发出“干脆来个‘生不增、死不减’,有本事就培养自己的孩子读书,走出大山”的呐喊,开始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改革试验。 

  这一小小的试验成果,后来被写进了中央文件、国家法律,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提供重要依据。湄潭县于1987年成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期,遵义地委实施非耕地资源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遵义地区的农业逐步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遵义大力实施科技兴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