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在播州区龙泉食品工业园区里的贵州卓豪食品有限公司辣椒食品生产车间忙碌(遵义图库·李仁军/摄)

赤水市宝源乡联奉村楠竹加工厂工人忙着生产竹签(遵义图库·张浪/摄)
战略,大力实施农业实用技术“五突破”,带动和促进了全地区粮食、油菜、烤烟等农作物良种化和集约化生产,大大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进入21世纪,遵义先后提出“六个一百工程”“七个一百工程”等工作思路,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在保持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久不变的基础上,遵义与时俱进地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再创新,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作了大胆探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遵义探索形成的“四确五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制度等方面成果入选全国优秀改革典型案例;遵义率先在全省创新提出并全域推进“坝长制”,助推坝区经济亩产值高达4万元;率先创新提出“321工程”优良组合模式并在全省推广……发展不停,改革不懈。遵义以改革持续释放发展动能,推动乡村振兴迎来“丰”景。
在高质量发展中出新绩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提出,希望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进入“十四五”,贵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作为主要抓手,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围绕“四新”主攻“四化”,遵义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粮油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供、一县一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标准化,踏上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奋进新路。
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遵义深入实施农业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六大提升行动”(提升现代种业、粮油产能、特色优势产业、生态养殖业扩群、农业市场主体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耕地质量显著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农业技术水平逐年提升。
大力开展水稻、玉米、高粱及辣椒育种创新攻关,深度挖掘特色优势种质资源,选育优势特色品种。
大力推广水稻“两增一调”高产栽培技术、玉米“一增五改”高产栽培技术、酒用高粱育苗移栽技术等农业技术,实现多种作物的产量突破,有效提升粮油产能。
大力做优农特产品,抓好“2+5+N”农业产业布局,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区、产业园区集聚,建成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园区、集聚区。
大力抓好市场主体培育,集聚资金、项目、政策、科技等要素,支持加工企业开展装备升级、工艺改造、模式创新,支持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小作坊转型升级为企业,逐步实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
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延链强链,着力构建农业单品全产业链,打开农业增值增效新空间,构建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全链条和立体多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畜禽养殖粪污综合治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废弃农机具更新和秸秆、农膜、食用菌废弃物综合利用,持续改善农业环境。
到2025年年底,遵义将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以上,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加工总值800亿元,建成多个50亿元级和100亿元级加工产业集群,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农民增收致富注入强劲动能。
回望来时路,奋进新征程,黔北大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幸福图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