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在贵州建镁特铝业有限公司铝型材生产车间工作。(遵义图库·李仁军/摄)
科技进步以及国防事业作出了贡献。
至1978年,遵义工业基础落后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相较1964年,遵义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1.8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16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4.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提高66个百分点。通过三线建设,遵义从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城市,逐渐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遵义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茁壮成长。1981年,遵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优势产业技术改造,造纸业、烟草业、酒业等行业加快发展。“六五”计划完成时,遵义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1997年遵义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锚定“兴工强市”发展战略,确立了工业化的主导地位,大力推进工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型工业化方向迈进。
进入21世纪后,遵义通过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430.98亿元,比1977年增长了180余倍,占GDP的比重达38%,比1978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以新发展理念,抢抓国家建设制造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大西部开放力度等重大战略机遇,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出台《关于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及若干配套文件,提出加快打造白酒、材料、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统筹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医药四大产业集群,形成主导突出、一县一特的产业发展格局。
“十三五”期间,遵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这一时期,全市工业经济规模继续扩大,经济效益指标明显提升,十大工业产业加速发展,白酒产业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基础材料产业改造升级加快,装备制造业质效齐升,电子信息产业提速发展,能源产业实现新突破,生态食品产业集聚发展……
201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1072户,比2011年新增60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250.38亿元,是2011年1093.78亿元的2.05倍;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87亿元,是2011年的2.7倍。
“十四五”期间,遵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领跑全省。
历经工业战线上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时至今日,遵义工业已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向强的蜕变。
41个工业大类中遵义拥有36个,工业主体指标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优质烟酒、能源化工、基础材料、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产业是遵义的工业支柱,工业总产值占比超过90%。
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开辟未来发展的新赛道。
不仅工业体系实现了蜕变,遵义的工业产品也在一些重要领域站住了脚:
贵州梅岭电源(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特种化学电源全国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工程神舟一号至十号载人飞船、民用卫星、空间站、运载火箭等的6000多个配套项目。
在建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主缆索股牵引由贵绳集团生产的遵义“巨龙”钢绳组成,投入使用的钢丝总长度达到了9.3万千米,相当于环绕地球赤道两圈多。
经过200多道制作工序,乐器吉他从正安县的园区中诞生,搭上中欧班列、远洋货轮销往“一带一路”国家,年产销超600万把,年产值最高达4亿元人民币,吉他产销额约占中国的五分之一、全球的七分之一。
从享誉全国甚至出口到国外的茅台酒,到翱翔九天之上的神舟飞船的配套产品和部件,驰名中外的钢丝绳、海绵钛……这些“遵义制造”,见证了遵义工业的辉煌发展,越来越多的“遵义制造”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聚链成群 向新而行
当前,省委、省政府赋予遵义“省域副中心”战略定位,是遵义发展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遵义制造”迎来新兴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