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7月,工人在贵州花江峡谷大桥6号主塔进行主缆索股架设施工,大桥缆索由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新华社/图)
文丨■ 记者 石 影
1935年1月,在长征路上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直以来,遵义传承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坚定信念勇闯新路,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遵义工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书写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百业强。
遵义工业发端于清代,但受到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发展一直举步维艰。
直至解放前夕,遵义的工业仍以手工业为主,近现代工业非常薄弱,仅有发电厂、酒精厂、面粉厂、火柴厂以及茅台镇酒厂等20多个小工厂和作坊,城区电灯最多时仅3000余盏。
底子薄,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都是遵义工业的写照。遵义工业发展壮大始于三线建设。
1964年,“好人好马上三线”,一呼百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数以万计的三线建设者在时代的感召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积极投身遵义建设。一大批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在遵设立,061基地、长征电器基地、东风机械厂、赤水天然气化肥厂、乌江渡水电站、川黔铁路等重点项目建成运行,推动了遵义现代工业跨越式发展,对遵义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