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 记者 谢 捷 雷 宇
从文学爱好者到长征文学作家,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耄耋老人,他将大半生倾注于对长征文化的研究中,先后创作了13部近220万字的红色著作,他就是长征文化作家——石永言。
1938年6月,石永言(原名田兴咏)出生在遵义老城。他自幼热爱文学,从高中时代起就用“石永言”的笔名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梦想成为一名作家。1961年9月,他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久后,被调至遵义会议纪念馆,从此便与长征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工作后,石永言意识到,尽管有关红军长征的文字和资料丰富多样,但对于红军在遵义的详细过程和具体事迹,却少有人进行深入研究和详细记载。
“我翻阅了许多已出版的书籍和文章,发现它们对于遵义会议前后的描述要么过于简略,要么不够精确。”石永言如是说。这促使他有了一个念头——创作一部真实、全面反映遵义会议的作品。于是,他开始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收集资料,一有空就大量走访采访,深入探究遵义会议的史实。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石永言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专心创作的条件,便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同时,他还尽可能地走访红军在贵州期间活动过的地方,采访亲历过那段历史的知情者,获取更多更生动的素材。
经过大量的素材搜集和深入研究,石永言得到了很多创作灵感。然而,面对如此丰富的素材,他也总是在担心怎样才能好好地利用这些宝贵的素材,使其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写小说并非简单地将各种材料堆砌或汇总,而是需要精心构思与巧妙融合,我当时就卡在这个地方,创作遇到阻力。”石永言说。那段时间,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与焦虑之中。
就在这时,一个人的到来为石永言的创作增添了一份新的动力。1984年,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前《纽约时报》总编辑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时任军事博物馆馆长秦兴汉的陪同下,踏上了重走长征路的征程。而石永言恰好受命负责在贵州境内接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提及那段时光,石永言依然记忆犹新:“他到访时,虽已年过七旬,但精神很好。在走访的过程中,表现得极为认真细致,就连一场战斗中投入的兵力、一个团的编制人数这样的问题,他都要追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凭借着细致走访和深入研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回国后撰写出了著名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
这一次的接待工作,让石永言受到极大的启发和鼓舞。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先后查阅了遵义会议纪念馆历年搜集的丰富资料,并精心罗列出了一系列相关书目。这些书目中既有长征参与者的回忆录、领袖人物的选集,也有斯诺、史沫特莱等外国作家的专著,总计字数达到了2000万字。
此外,石永言还踏上了多年的奔波采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