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苟坝会议会议室(遵义图库·郑德柳/摄)
路。他先后采访了长征时期毛泽东的警卫员吴吉清、周恩来的警卫员范金标、朱德的警卫员潘开文,以及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张闻天的夫人刘英等人。不仅如此,他还广泛采访了健在的将帅和上百位老红军,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甚至发掘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
例如,在《遵义会议纪实》一书中,石永言首次详尽地披露了苟坝会议的细节。他说:“那时,关于苟坝会议的信息非常有限,我在书中用大约1万字的篇幅详细记录了遵义会议后关于是否进攻打鼓新场的争论。”这一披露不仅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也为后人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长征、了解遵义会议这段历史的机会。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石永言数次修改书稿,《遵义会议纪实》终于在199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之际问世。该书力求以真实、客观的方式再现红军在遵义的历史,展现长征的艰辛历程。首印的7万册迅速售罄,随后该书又经历了5次再版,总印量达到15万册。
石永言回忆:“这本书出版后,我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他们有的赞扬这本书,有的希望将其翻译成其他语言,还有许多人因买不到书而请求帮助。”
《遵义会议纪实》一书被改编成电视剧《遵义会议》,该剧于1997年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遵义会议纪实》还被评为“二十世纪贵州二十部(篇)最佳作品”之一。
然而,石永言并未因此停下脚步。他继续深入挖掘长征文化,陆续推出了《贺子珍与毛泽东》《战争绝唱》《遵义·1935》《转折之城》等一系列长征文学作品。其中,《遵义会议纪实》《草地惊变》《延安春秋》三部作品被中央党校出版社集结为“长征三部曲”,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岁月流转,石永言的故事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淡去。2024年9月,遵义市图书馆为他设立了专柜,收藏了他的所有作品。
如今,已86岁高龄的石永言依然精神矍铄,他将自己的大半生都献给了红色文化。在他看来,长征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年轻一代应当深入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理解先烈们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红军长征的成功,也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石永言说,用大半生去研究长征文化就是他的长征路,希望青年一代也能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石永言,曾任遵义会议纪念馆研究员,创作长篇历史小说《遵义会议纪实》,由此改编的电视剧《遵义会议》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创作红色题材的长篇小说多部,其他题材专著二三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