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为什么这样红

  在革命老区遵义,红色文化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这片土地。为赓续红色血脉,一批批专家、学者,以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为己任,潜心研究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担负起红色文化传播使命,大力讲好红色故事、遵义故事,宣传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让人们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让红色基因在黔北大地薪火相传。

  文丨■ 记者 陆邱珊 陈义鹏 实习生 曾菁雨

  遵义为什么这样红?相信在不少人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近日,遵义市长征学学会名誉会长曾祥铣用生动的语言解读了这一问题,充分诠释了“遵义红”的含义,解答了“遵义为什么这样红”,并分享了自己在研究红色文化过程中的感悟,引导大家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遵义会议耀名城

  曾祥铣告诉记者,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转折之城”遵义因此名扬世界。 

  遵义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遵义会议影响深远,朱德在1961年6月30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之际,写下《遵义会议》一诗:“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遵义从历史中走来

  遵义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红色是其最鲜明、最耀眼的底色。在研究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曾祥铣开始思考“遵义为什么这样红”。 

  究其原因,就是遵义从古至今是一个具有开放、包容文化品格的地方。 

  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仡佬先民濮人参与周武王伐纣;清光绪年间遵义举人在北京参与“公车上书”;“五四运动”中遵义人民先后举行罢课、罢工、罢市活动,以表达黔北民众反帝反封建的决心,让救亡图存变成了遵义社会最强烈的呼声…… 

  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入黔北,遵义民众在丰乐桥欢迎红军入城;1月中旬,中共中央在遵义老城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在遵义期间,党和红军领导黔北人民积极创建各级地方革命政权组织;红军在遵义转战3个多月,完成了“四渡赤水”这一神来之笔,谱写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段传奇;从炮火中迁来的浙江大学,在遵义办学7年,取得显著的学术成就;解放战争期间,遵义人民与反动势力斗智斗勇,迎接新中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