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湄潭文庙,曾是“文军长征”浙大西迁遵义办学地点之一。(胡志刚/摄)
遵义人的使命担当
曾祥铣说,长征不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也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遵义不但有最动人、最耀眼的红色故事,更有厚重的人文积淀。
汉代,这里诞生了舍人、盛览和尹珍,被誉为西南文化的“拓荒者”。舍人在郡里担任主管地方文教事业的基层官员,著有《尔雅注》三卷,启黔北乃至贵州著书立说之先。盛览是贵州高原第一位作家,拜见大辞赋家司马相如之后,创作《合组歌》《列锦赋》。尹珍,年轻时远赴京都,拜经学大师许慎为师,学习汉字和经学,返乡后创办学堂、教授学生,晚年又拜应奉为师,学习图纬之学,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对西南地区的文化影响深远。
清中后期,郑珍、莫友芝、黎庶昌成为闪耀在遵义历史星空的文化巨星。郑珍,遵义沙滩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学问被誉为“黔之通人”“西南巨儒”,其创作的诗词被赞誉“为有清一代冠冕”。莫友芝,是古籍版本目录学的奠基人,与郑珍合纂的《遵义府志》被誉为“府志中第一”。黎庶昌,出使欧洲,任英、德、法、西等国参赞,两度任驻日公使,成书《西洋杂志》《古逸丛书》,散文创作与薛福成并提,有“南黎北薛”之称。
“历史给予遵义厚赐,我们的先辈既包括长征的红军,也包括支持红军的遵义人民,他们创造了这段历史,我们应追寻先辈奋斗的足迹,勇挑重担,书写新的荣光。”曾祥铣说,作为一个遵义人,不单是生于斯长于斯,最重要的是要尊重这段历史,珍惜宝贵的文化财富,传承红色基因,把我们的强国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就是一种历史担当。
曾祥铣,遵义市政协原副主席,贵州省写作学会名誉会长,遵义市长征学学会名誉会长,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著有《漫谈读书笔记写作》《黔北薪火》《人文遵义》,与人合著《黔北20世纪文学史》《黔北古近代文学概观》,参与策划或主编《遵义简史》等书籍1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