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参观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新华社/图)
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长征胜利的标志、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抗日前进的阵地。
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原是会宁县城文庙大成殿,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1936年10月10日黄昏,中共中央西北局,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供给部在文庙大成殿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师联欢会。
在会宁会师旧址,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有一个特殊的“见证者”,它本是文庙大成殿的供桌,在会师联欢会期间,被当作主席台讲桌使用,朱德在这张桌子后面,宣读了《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贺电》。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素有“秦陇锁钥”之称的丝绸之路重镇会宁,迎来了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名片:红色会宁、会师之地。
接过旗帜 继续“长征”
如今,会宁已成为人们向往的红色旅游胜地。记者看到,2024年11月中旬,尽管天气寒冷,但仍有不少游客前来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打卡,重温伟大历史。
在众多游客中,60多岁的吴启胜、路亚菊夫妇显得很特别。15天前,他们从江苏省启东市老家出发,前往江西于都,经遵义、过四川,一路追觅红军的足迹,跋涉6000多公里,最终来到会宁。
一路跋涉、一路前行、一路感恩、一路收获。吴启胜夫妇在海拔3200—4200米的高原草原地带行驶了2天,穿过茫茫草地,越过氧气稀薄的高原雪山,深受震撼。
“不去亲历,你永远无法想象,当年红军先辈们是怎样在缺少兵力援助,缺少物资后勤保障的情况下,用两条腿走出崇山峻岭,翻过雪山草地,越过‘吃人’的沼泽,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从于都一步一步来到会宁,走向胜利,成就辉煌。”吴启胜流下感动的泪水。
之前,他们也曾多次到长征沿线城市旅游,这次重走长征路,沿途所见便捷的交通、日新月异的城市、美丽和谐的新农村、革命老区人民幸福的笑脸,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新时代以来,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会宁干部学院,每周1次的红色故事会总是场场爆满,《大会师》《红五军血染大墩梁》《十七棵松》等节目,通过情景剧、歌舞、红色故事讲述等表现形式,让观众在观、唱、听、诵中领悟长征精神。
会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讲好红军长征故事,策划创作以长征、红军会师为题材的红色原创歌曲70余首,通过创新举办专题讲座、红歌教学、红色故事会等方式,以文物展陈、影像再现、实践研学等方式,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
同时,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4年1至10月,共接待游客682.62万人次,旅游收入39.57亿元。
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会宁人民接过旗帜,继续新征程,一场场华丽蝶变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