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日下午4点,冲锋号响彻山谷,夺桥战斗打响!红2师集中轻重机枪,用密集火力同时向对岸开火。22名勇士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上插满了手榴弹,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爬上了13根光溜溜的铁链。
“接近东桥头的时候,敌人浇煤油放火,铁索滚烫,战士们不畏生死,继续前进,勇敢地冲了过去,最终有4名勇士在这里壮烈牺牲。”陈雨洁眼含热泪讲述着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后续部队紧紧跟上,和敌人发生两个小时的巷战,最终夺下泸定桥,占领泸定县城。当晚10时许,夹大渡河而上的两路红军在泸定胜利会师。
“大渡桥横铁索寒”,写的是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勇。红军攀缘的铁索,跨越时代历经风雨。泸定桥见证了泸定的历史,铸就了泸定的精神,也促进了泸定的发展。
如今,沿着红军足迹,一条连接着石棉、泸定两大长征历史节点的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这条全长96.51公里的高速公路,不仅是一条“藏彝走廊”,还是串起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贡嘎雪山、红石公园等优质景区的旅游大通道。泸石高速全线通车后,从泸定到石棉的车程将从现在的三个半小时缩短至一个小时,从泸定县城到海螺沟景区的车程也将缩短一半,可以为广大旅客提供更便捷、更舒适的出行选择,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从泸定桥出发,沿大渡河逆流而上,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泸定县岚安乡,一个藏族和羌族聚居的乡镇。1935年,红军曾在这里与敌军进行了七次激战。在岚安乡南边的山头上,建有一座红军烈士纪念碑,纪念在这里英勇牺牲的607名红军战士。如今,依托宝贵的红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昔日的古寨正变成生机勃发的幸福新村。
这些年,岚安不断挖掘红色文化,红色旅游蓬勃发展,广东、新疆、云南等地的39位游客循着红色足迹来到岚安、扎根岚安,修民宿、建书屋、开餐厅,成了岚安的“新村民”。
如今,在小小的岚安乡,方圆两三公里内,已经开了28家民宿。2023年岚安乡全年旅游营业额超过200万元。
泸定,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红色热土上的红色传承、文旅融合新故事。
生死行军过草地
1935年7月中旬,红军陆续到达松潘县毛儿盖地区。由于几个月来的征战,加上连续翻越了几座雪山,部队已经十分疲乏,因此决定在毛儿盖暂住休整,讨论红军行动方针问题,明确红一、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的既定战略目标。
松潘县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副主任陈立介绍说:“由于当时松潘县城在国民党胡宗南部重兵把守的情况下,红军经由松潘县城前往甘南的大道已经无法通过,在此情况下红军经过综合研判,选择了经由草地北上的道路。”
红军要穿过的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这里茫茫无际、渺无人烟。要跨过草地,充足的粮食是保障。当时毛儿盖居住着1000多位藏民,但由于国民党的反面宣传,大部分人都在红军到达前躲进了山里。急着筹粮赶路的红军迫不得已,便在收割藏民的青稞后,留下木牌子告知老乡所收数量和原因。
1935年8月21日,红军在紧急筹粮后离开毛儿盖进入草地。按照正常速度行军,穿过草地要一周左右,因身体虚弱和伤病而掉队的战士,则要走更长的时间。由于草地无法补给,红军很快便面临不同程度的缺粮困境。
“第三天许多部队就没有粮食吃了,红军就开始挖野菜,有灰灰菜、苦苦菜、蒲公英、水芹菜等。”若尔盖县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副主任徐绍勇说道。
除了食物紧缺,疲惫、寒冷、疾病以及草地深处深不可测的泥潭,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红军的毅力。徐绍勇说:“那时候的松潘草地阴雨绵绵、荒无人烟、沼泽遍布,前面的部队踩在草根上过去了,后面战士再踩到草根上,就已经承受不了人了,一些战士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