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视觉中国/图)
文丨■ 记者 庞 飞 张 亚 周国栋 王钰燕 聂 勋
从1935年1月底中央红军渡赤水进入川南,到1936年8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从阿坝离川北上,红军在一年又八个月时间里,转战四川10个市(州)近70个县,总里程21000余里,转战地域达30余万平方公里。
置之“死地”而后生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记者从贵州遵义出发,一路向西,历程一千多里路,进入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在石棉县安顺场镇,源于青海雪山的大渡河,流经此处湍急似箭,猛浪若奔。两岸高山耸立,地势险峻。
1935年5月,红军就是在这里强渡大渡河,冲出了“死地”。
当时,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为彻底粉碎蒋介石企图凭借大渡河消灭中央红军的计划,红军先遣队于5月24日突然袭占大渡河南岸安顺场渡口,歼敌2个连,缴获渡船1只,控制了南岸渡口。次日,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挑选出17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劈波斩浪,强攻占领了北岸渡口,打垮了敌人的反扑。
强渡大渡河,红军将士以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征服严酷的自然环境,冲破敌军重重围困。
突击队顺利渡河后,红军又在下游找到两条木船。很多船工听闻了红军的革命主张和爱民故事,目睹了红军不顾牺牲英勇奋战的场景,自告奋勇赶来协助。就这样,77名船工“人歇船不歇”,连续摆渡7天7夜,护送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7000余人顺利渡过大渡河。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馆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