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巧渡金沙江纪念碑
文图丨■ 记者 马云才 王 瑜 杨 彬 张 凯 周雪舟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共跨越24条大河,其中巧渡金沙江,实现了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的壮举。
书写渡江传奇
记者一行从昆明北上,目的地是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皎平渡口,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巧渡金沙江。
临近金沙江,两岸山峰突起,绝壁千仞。金沙江从海拔6000多米的源头,跌落到这里的海拔800多米,切割着横断山脉,形成了雄壮辽阔的金沙江大峡谷。
到达皎平渡口,金沙江水面宽阔,微波荡漾。如今,随着乌东德水电站下闸蓄水,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的皎平渡口,已淹没在库区水下,而那段惊心动魄的渡江传奇却依然鲜活。
时间拨回到90年前,金沙江奔腾而下,其凶险令当地人都望而生畏,有“金沙自古不夜渡”的传统,而这一传统随着红军的到来被打破。
1935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再入云南,进入云南后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渡过金沙江,“过江则存,过江则胜”。
4月29日,中革军委在寻甸鲁口哨发布《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拉开了巧渡金沙江的序幕。
次日,中央红军分三路纵队北进,向金沙江渡口奔袭,皎平渡口成为中央红军主力渡江的最大希望。
在皎平渡镇杉乐红军长征纪念馆展出的一块展板上,三路纵队的目标一目了然:龙街、洪门和皎平三处渡口。“这三个渡口中,皎平渡口被寄予最大希望,中革军委因此特别派出了干部团先遣队考察。”纪念馆讲解员魏亚倩向游客讲述道。
然而,当干部团先遣队日夜奔袭到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