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遵义图库·陈勇/摄)
了大小40余次战斗,与十倍于己的敌人周旋,声东击西、屡出奇兵、出奇制胜、化险为夷,夺取了战略战役的主动权,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成就了长征史诗中的精彩篇章。
遵义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张黔生说:“四渡赤水把政治和军事斗争结合得非常密切,相得益彰,共同完成了我们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可以说四渡赤水是我们长征途中在军事上的一个转折。”
红绿辉映英雄河
位于赤水河畔的仁怀市茅台镇,是红军三渡赤水河的地方,也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如今茅台镇的白酒产业蓬勃发展,成为遵义的重要支柱产业,“英雄河”变身“美酒河”,带动一方群众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对于遵义儿女而言,赤水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中国第一酒镇的茅台镇,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酒企数百家,如何处理因制酒而产生的废水,是保护赤水河的重中之重。
在仁怀市白酒废水调度中心,大数据智能监控平台实时监控着辖区内的121口污水收集池。通过管道,酒企产生的废水直接闭环排入污水收集池进行处理。
目前,仁怀正在运营的白酒废水处理厂有29座,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及白酒产业绿色健康发展,筑牢了生态环保屏障。如今,走在赤水河边,放眼望去,波光粼粼、满眼青翠。
90年前红军在赤水河畔谱写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段传奇,90年后革命老区推动赓续红色血脉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以竹代塑带动一二三产、文旅融合欣欣向荣,白酒产业向“绿”向“新”,在赤水河畔谱写了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淋滩村的“红”日子
四渡赤水战役后,留在赤水河两岸川黔边区不少的红军伤病员,遭到反动军队、地方反动武装迫害。
时任国民党赤水县政府第七区区长的爱国民主人士刘纯武闻讯后,以治安为由布告辖区内各地,严禁杀害红军,并派人在辖区内寻找红军伤病员,将他们接到位于习水县隆兴镇淋滩村的家中安置,先后救助红军伤病员110余人。
被救治的红军里,有一个人名叫宋加通,伤愈后他留在了淋滩。1980年,宋加通回江西老家探亲,带回来了几棵蜜柚树。
44年过去了,蜜柚树从几株发展到了上百亩,一棵蜜柚树变成了一片蜜柚林,淋滩村农家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栽满了柚子树,结出了累累硕果,每亩产值破万元,让当地群众增收不少。人们给它取名叫“红军柚”。
2015年杨彬担任淋滩村村委会副主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传承红糖制作的古老技法,打造集甘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带领村民们闯出了一条“甜蜜”致富路。
杨彬说:“很多红军伤愈后,留在这里继续革命,守护一方百姓,还想方设法带着乡亲们谋发展。从我爷爷那辈开始便一直在协助老红军宋加通发展红糖产业。我要传承红色基因,当好他们的接班人,建设好家乡,带着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把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的淋滩村,红军柚已经发展到300多亩,甘蔗种植已有100多亩,“红军柚”“红军糖”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