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渡赤水纪念馆(胡志刚/摄)
文丨■ 张 朋 记者 杨梦云 杨云飞 涂林念
四渡赤水出奇兵
毛泽东曾说过,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离开遵义,移师北上,根据当时的战略部署,决定夺取赤水县城作为渡江的桥头堡,强渡长江。蒋介石从四川增派兵力,逼近土城,致使夺取北渡长江渡河点的计划受阻。
为了集中全力打开前进的道路,红军决定先消灭前来阻击的川军。1935年1月28日,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在土城镇青杠坡一带与川军交锋,战斗异常激烈,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王静说:“当年红军来到土城后,获悉国民党军有四个团尾追而来,中革军委决定利用青杠坡的有利地形消灭尾追之敌。青杠坡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当年红军准备打的是伏击战,但是国民党军抢占青杠坡的制高点,伏击战变成了仰攻战,形势对红军极为不利,青杠坡战斗红军歼敌3000多人,自己也伤亡了3000余人。”
鉴于土城敌人不断增加,中革军委果断放弃原定计划,改从土城西渡赤水河进入川南。1935年1月29日凌晨,红军主力部队分三路从元厚、土城南北地区第一次渡过赤水河。
红军一渡赤水以后,逐渐把敌军主力吸引到了川滇边地区,这时贵州兵力薄弱,中央红军迅速二渡赤水,再次向黔北进军,取得遵义战役的大胜。
遵义战役的胜利,给围追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队以沉重的打击,但从当时的战局来看,红军仍未从根本上打破敌人的“围剿”。1935年3月,按照毛泽东“调出滇军就是胜利”的战略决策,中央红军3月16日至17日从茅台镇及其附近地区第三次西渡赤水河。
红军三渡赤水后到达四川古蔺地区,各路敌军向古蔺集结。鉴于调动敌人西渡赤水河的目的已经达到,红军不失时机回师黔北,于1935年3月21日至22日,从二郎滩、太平渡等渡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红军历时三个多月转战川黔滇3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