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在花茂村陶艺馆体验陶艺制作(遵义图库·李仁军/摄)
三人小组(“新三人团”),负责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毛泽东进入“三人团”,从组织上进一步确立和巩固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1959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七中全会上,清晰回忆了苟坝会议召开时的情景。
1972年,周恩来再次谈到这件事时曾说:“毛主席半夜提马灯又到我那里来,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一早再开会,把大家说服了。”
这次说服工作,挽救了党和红军于危难之中。后来,人们亲切地把毛泽东提着马灯走过的这条小道称为“毛泽东小道”,也称为“真理小道”。
遵义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张黔生说:“苟坝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遵义会议改变中央军事领导、军事路线任务的圆满完成,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因此,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完善。”
“真理小道”走出振兴大道
“真理之光”照亮了红军长征的前行路,也照亮了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路。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时,曾来到紧邻苟坝村的花茂村。在花茂村,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土墙和木栏相伴的乡村小径,看到鲜花盛开,道路两旁的房子干净整洁,他有感而发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是一个贫困村,当年红军队伍经过这里到达苟坝。
如今,“荒茅田”变成花繁叶茂的花茂村,村名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乡村巨变。
2015年底,遵义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花茂村以美丽乡愁为主导、绿色发展为引擎,完成了从贫困落后到小康村的完美蝶变。
利用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花茂村打造了一条农旅文化示范带,有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九丰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园、红色之家、乡愁小道等景点。
近十年时间,花茂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翻了两番。生态美、产业兴、腰包鼓,群众的笑容越来越多,映照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如今的花茂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村庄里弥漫着幸福的烟火气。2023年,花茂村累计接待游客1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苟坝村如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500亩杜仲中药材郁郁葱葱,带动当地800户3000余名村民增收,乡亲们每户年均增收达3万元以上,苦药材种出了甜日子。
三面环山、土地成块、林地资源丰富的苟坝村,通过“党支部引领+村社企联建”的组织方式,带动当地群众大规模发展杜仲产业。几年前还在外经商的费元开积极响应号召,返乡创业,当起了中药材种植的产业带头人,带着乡亲们成立了以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遵义红枫圣源林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杜仲的树皮树叶都变成了“宝”。
费元开算了一笔账:“我们从2024年4月底开始加工,到现在产值已经800万元了,又是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