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遵义学生接受红色教育(资料图片)

  立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任职期间,孔宪权带着为数不多的几个工作人员,走完红军长征经过贵州、云南、四川交界的所有村庄,深入民间搜集革命文物、历史资料,并拍摄有关照片,完成了贵州44个县(市)及川南、滇东北5县的征集采访任务,比较全面地掌握了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的路线和战斗情况资料,征集文物1286件,拍摄了数百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为纪念馆征集革命文物、搜集历史资料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遵义会议会址名列其中。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孔宪权的孙女孔霞,从爷爷手里接过接力棒,开始系统学习、整理长征故事,走上红色宣讲之路。截至目前,孔霞已开展红色宣讲近400场,受众达10000余人次。2023年,她荣获第六届“遵义市道德模范”称号。 

  “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这既是我的责任,更是义务和担当。”孔霞说,“每一个红色故事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我想让更多人了解遵义故事,让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在孔霞的家里,除了爷爷孔宪权,还有三位军人,她的父亲、她的丈夫、她的儿子,红色血脉在这个家庭代代相传。“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爷爷已经走完了他们的长征,我们作为后辈,也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孔霞说。 

  近年来,遵义市将传承红色基因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结合,启动“讲好长征故事•落实立德树人——长征故事进校园”项目,有1500余名8至14岁的“小小红色宣讲员”加入其中。 

  如今,越来越多的遵义人自愿加入红色宣讲队伍。83岁的苟德超老人是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红色义务讲解员”,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讲解思路清晰、感情丰富、声情并茂。 

  他说:“我这个年纪能发挥余热,给大家讲述红军的故事,非常有意义。希望这些红色故事能让大家都知道,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