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后座

  (视觉中国/图)

  行车回老家,后座总是载着米油蔬菜之类的生活用品,顺带在老家的自留地上种起了玉米、红薯等庄稼。那天,父亲把“战车”擦了又擦,比平时擦拭的时间多了好久,然后将它送给老家的一位堂哥。我不解地叹息,多可惜啊!父亲笑了笑,没回答我。第二天,姐姐从成都寄回的电动自行车到了,我才明白,父亲这是鸟枪换炮。 

  不久,我也有了一辆电动自行车,我带着女儿,父亲带着母亲,我们同行在回老家的路上,在高山长坡脚下,后座的女儿兴奋地呼喊着“加油”,催我超越前面的外公外婆。看着他们背影的那一刻,我的眼里涌上一层潮意,也才真正明白父亲为什么把心爱的“战车”送给他人。 

  不知不觉间,父亲的电动自行车已换了好几辆。母亲担心超载,只乘坐公交车往返于县城与老屋之间,父亲的后座就常常满载丰收的玉米、鸡鸭等农家鲜货。 

  父亲七十岁那年,又买了一辆轻便的自行车,说是每天清晨要骑车锻炼身体。这些年间,常常有人告诉我,说某天清晨,看见我父亲在湄江河边骑车锻炼身体,说他老人家身体很好。我总是乐呵呵应答着,却从没见到过骑自行车锻炼身体的父亲。 

  今天清晨的这一刻,世界仿佛静止,只剩下我和父亲,以及那辆承载着爱与梦想的自行车——我们在时光的长河中缓慢前行。父亲的后座从姐姐,变成了我,变成了小外甥,变成了我的女儿,变成了母亲,变成了丰收的果实。现在,变成了身后两束无人察觉的目光。但于我而言,父亲的后座从未改变,一直永存于我的记忆深处,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它都是我一生憩息、停靠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