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东西部协作焕新颜

  务川涪洋镇涪洋社区生态渔业基地及蔬菜大棚(务川融媒 蹇诗奇/摄)

  文|■ 务川融媒 吴秋兰 申 犇

  初秋时节,驱车行驶在务川自治县涪洋镇的G352国道,一条15公里长的产业示范带如同翡翠般点缀在群山之间。道路两旁,成片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生态鱼塘波光粼粼,中药材加工厂内机器持续运转——这是务川自治县涪洋镇与珠海市香洲区携手四年的成果。四年来,累计投入协作资金超过2800余万元,实施项目8个,带动1700多户群众沿着这条“振兴动脉”创造财富,成功探索出一条“基础设施夯基、产业集群造血、就业联动富民”的东西协作示范新路。 

  “以前家里的电线老化了,心里总不踏实,生怕出现啥意外。现在好了,政府帮忙改造了线路,住着安心多了!”涪洋镇小坪村村民罗仁富感慨地说。 

  走进水坝村,青石板路蜿蜒在修葺一新的黔北民居间,这里的蝶变始于“安居”工程。为消除全镇七成木质农房存在的安全隐患,务川自治县与香洲区先后投入115.2万元为全镇841户群众更换了老化线路,彻底告别了“电线如蛛网、煮饭心发慌”的日子。 

  安全隐患消除后,暖心工程接踵而至。涪洋镇小坪村坪山组在广东省社会力量支持下,获得22.8万元资金,安装了100盏太阳能路灯,并新建了一个250立方米的饮水池,解决了村民的饮水和夜间照明难题。 

  更令人欣喜的是,2025年投入142.5万元实施的沟渠修复与院落改造项目落地水坝村,让周边农户的庭院焕然一新,推窗见绿,抬头即景,和美家园触手可及。 

  民生基础夯实了,产业发展的种子便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香洲区投入2534万元协作资金,成功落地涪洋镇小坪村蔬菜大棚、涪洋社区冷水鱼生态养殖、水坝村蔬菜配套、前进村中药材、新中式茶饮等项目,让涪洋的“灵山秀水”焕发出新的生机。 

  走进涪洋镇小坪村生态养鱼场,数十个水池中,中华鲟潜游水底,鲈鱼成群在水面嬉戏,动静相宜,生机盎然。“基地离家就三公里,包吃包住,每个月能挣4000元左右。”涪洋镇涪洋社区居民冉胜捧着肥美的鲈鱼,笑容满面。 

  据了解,涪洋镇小坪村生态养鱼基地总占地面积100亩,主要养殖鲈鱼、鲟鱼,年产商品鱼80万斤,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带动当地9人长期稳定务工,每年发放工资54万元。 

  与此同时,深山的药材也迎来了新生。针对全县26万亩药材资源“沉睡深山”的困境,香洲、务川两地深入调研,创新推出“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涪洋生态食品药品产业园中药材精深加工项目,项目建成后,全县范围内可以增加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5万余亩,年销售额将突破4000万元。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撑。 

  沿着G352国道,涪洋镇精心打造出一条15公里长的东西部协作示范带,将蔬菜基地、生态鱼塘、中药材加工等产业串联起来,把昔日分散的资源整合成一条特色鲜明的产业廊道,形成了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特色产业枝繁叶茂,就业增收的活水也澎湃涌动。面对涪洋镇4万农业人口的生计需求,一座山海联动的就业金桥飞架东西。自2021年起,两地紧扣“东部所需、务川所能”与“务川所需、东部所能”,创新就业服务机制,累计组织专场招聘会10余场,吸引群众参与上万人次,帮助2万余人次搭乘“点对点”专车,奔赴珠海的就业岗位。 

  不仅如此,涪洋镇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G352国道沿线4个村(社区)的集体经济因产业带动,年均增收超过5万元。每年用于群众分红的资金达到70余万元,实实在在地让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生活富了起来。 

  当协作资金和东部的先进技术持续为黔北山乡输送强劲的“造血”新活力,它不仅唤醒了蓬勃的产业,更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