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率,如何破局

  (视觉中国/图)

  生”,比例最大。这部分群体的顾虑主要源于经济压力,认为“养不起”是首要原因,同时还包括就业风险高、生育机会成本大、养育照料缺乏、住房紧张等多重因素。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也表示,一些女性“不想生”,与观念转变密切相关。她们认为生育是权利而非义务,生孩子并非人生的必选项;另一些女性则属于“不敢生”,顾虑主要集中在生养孩子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现实中,生育可能会对女性的工作与晋升造成影响,部分企业在招聘时也会考量女性年龄及婚育状况。对年轻夫妻而言,再生二胎不仅意味着更大的经济压力,也可能导致职业发展受限。此外,在医学方面,还有女性担心生育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只要在适龄阶段顺利妊娠和分娩,就无需对健康风险过度担忧。研究发现,女性在生育后卵巢癌的发病率反而有所降低。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张娣芳则指出,胎儿疾病防控对提高出生率和优生率具有直接作用。她建议,在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同时,应建立更为完善的出生缺陷防控体系。具体而言,可以对胎儿开展精准的产前筛查与诊断,强化产前随访,并在宫内、产时及产后实施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同时,应将“可防可治性”出生缺陷与致死致残类出生缺陷疾病加以区分,在提升出生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优生率。 

  低生育率若长期持续,将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劳动力供给趋紧,经济活力减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降至约8.65亿人,占比仅61.3%,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行业“招工难”问题凸显。其次,“少子”与“多老”并存加重养老压力。2022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已近2.8亿人,同时,部分地区学校出现“空置”,高等教育也面临生源下降问题。与此同时,少子化与老龄化交织还将引发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与育幼功能削弱等社会问题。持续的低生育率会成为制约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风险,需要未雨绸缪,通过系统性政策应对,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