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率,如何破局

  (视觉中国/图)

  此外,没人带孩子也是不少双职工家庭的痛点。托幼服务供给不足,使年轻父母难以平衡工作和家庭,不敢贸然要孩子。最后,婚育观念的转变深刻影响着年轻人的生育决策,当代年轻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生活质量,传统“多子多福”的观念淡化,不少人选择晚婚、不婚或丁克(自愿无孩)生活。据民政部数据,我国结婚登记对数自2013年起连年下滑,2013年结婚1347万对,到了2024年仅610.6万对。据人民论坛报道,在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已提高至28.67岁,婚育年龄推迟,女性的最佳生育时间将被压缩,降低了生育多胎的可能性。种种因素叠加,使得生育的“成本-效用”账越算越不合算,年轻人普遍进入“成本约束型低生育”时期。

  人民论坛报道认为,新的教育理念也对出生率产生了影响。当前,“精养模式”已成为普遍的养育方式,其背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心理。一些家庭在教育竞争中处于焦虑状态。叠加上养家的压力,不少父母在住房空间不足、幼儿照料缺乏、陪伴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面临育儿过程中诸多现实挑战。如果抚养第一孩已让父母尤其是母亲,感受到更多辛苦甚至痛苦,那么二孩、三孩所需的额外精力与成本便使许多家庭望而却步。

  低福利预期同样是造成低生育态势的重要因素。从本质上看,生育原本蕴含一定的福利属性,子女的成长会为家庭带来多方面的效益。然而,随着养育模式、亲子关系和代际关系的演变,生育的效用逐渐下降,甚至在与父辈付出的高昂成本、巨大代价和个人牺牲相比时,呈现出“负效用”。这种成本与收益失衡的感受,使得不少原本具备生育潜力的家庭缺乏“生育热情”。

  据上观新闻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总结,当前生育意愿低的群体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不想生”,即生育内驱力不足。部分年轻夫妻将孩子视为一种高成本、低效用的“耐用消费品”,因此选择不生或少生;第二类是“不能生”,约占育龄妇女总量的10%;第三类则是“想生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