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你的风”不要到处吹

  漫画作者: 潘雨阳

  文丨■ 赵义亨 媒体特约评论员

  “想你的风”路牌从大理吹到漠河,从青岛刮到成都,这句本应带着特定地域浪漫的告白,如今却成了全国景区千篇一律的装饰品。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不少地方的旅游业发展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漩涡——当所有旅游目的地都在复制同样的网红元素时,旅行这一本应充满未知与惊喜的活动,正在退化为在不同地理坐标重复相同体验的乏味过程。 

  “想你的风”到处吹,戳中了当下旅游同质化的痛点。一句文案、一块路牌,原本承载着某个地方独有的情感记忆和文化印记,但当它被全国景区批量复制、张贴,便失去了原有的温度与意义。那些本应各具灵魂的目的地,渐渐成了“换汤不换药”的复制品,让旅行失去了探索的惊喜。 

  旅游同质化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上的懒惰与创新能力的匮乏。各地旅游开发者对“流量密码”的盲目追逐,形成了一种荒诞的模仿链:某地因“天空之镜”走红,全国立刻涌现数十个“天空之镜”;一条“我在XX很想你”的路牌引发关注,转眼间各大城市街道都竖起了类似标语。这种低水平的复制不仅暴露了创意贫乏,更反映出对旅游本质的深刻误解。人们旅行不是为了看那些在哪里都能看到的相同事物,而是为了体验别处独有的生活形态与文化气质。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同质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中国丰富的地域文化多样性。古镇本该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今却都变成了清一色的“义乌小商品城分城”;少数民族村寨本应展示独特的生活方式,现在却充斥着全国统一批发的“民族风”纪念品。这种文化独特性的消解,不仅让游客感到审美疲劳,更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文化记忆断层。 

  “想你的风”本应是某个地方独有的浪漫,是与特定风景、故事绑定的情感共鸣,可当它被批量生产、到处张贴,便成了空洞的符号。旅游不是流水线作业,目的地的魅力从来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在挖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破解旅游同质化困局,需要从根本上重构对旅游价值的认知。真正的旅游魅力不在于制造多少可供拍照的场景,而在于提供无法复制的在地体验。各地旅游发展应当深耕本土文化资源,从历史积淀、地理特征、生活习俗中发掘真正独特的元素,而非简单照搬别处成功的表面形式。 

  更可惜的是,同质化正在消解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当每个城市的老街区都被改造成千篇一律的“文创园”,当少数民族的村寨都摆起同样的网红摊点,那些藏在街巷里的烟火气、刻在习俗里的传承,便被稀释成了标准化的“旅游商品”。游客带着对远方的想象而来,却在似曾相识的场景里感到失落——原来不管去何处,都像在同一个“网红模板”里打转。 

  当“想你的风”停止到处乱吹,当每个地方都能勇敢做自己而非他人的复制品,旅行才能重新成为一场发现差异、体验陌生的精神冒险,才能更好地培养文化自信,让每一片土地都能讲述独特的故事,让游客在旅行中获得真正的惊喜,而非又一场似曾相识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