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渠”双IP 舒展乡村振兴新画卷

  漫画作者:潘雨阳

  文丨■ 杜才云 媒体特约评论员

  在层峦叠嶂的巍巍群山间,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绝壁之上的大发渠与飞跨峡谷的仁遵高速公路遥相呼应。从曾经艰难破解千年缺水困局,到如今大步开启乡村振兴新路,团结村以实干为笔、奋斗为墨,实现了从求生存到谋发展的跨越,生动展现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在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的群峰之间,大发渠如一条碧绿绸带缠绕绝壁,仁遵高速似一道钢铁长虹飞跨峡谷。这一柔一刚的两道弧线,不仅丈量着山乡与外界的距离,更镌刻着团结村从“望天吃水”到“渠水盈田”、从“羊肠小道”到“通衢万里”的蝶变轨迹,在黔北大地舒展成一幅气韵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 

  抚摸大发渠斑驳的岩壁,指尖能触到半个多世纪的体温。20世纪60年代,老支书黄大发带着村民腰系草绳、手握钢钎,在垂直落差近百米的悬崖上凿石开渠。30余载寒来暑往,铁锤与岩壁的碰撞声穿透云雾,终于凿出9400米的“生命渠”。 

  如今渠水依旧叮咚,只是不再单为解渴——岸边的陈列馆里,锈迹斑斑的工具诉说着“一锤一钎”的坚守;培训中心内,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聆听着“一心为民”的初心。这渠水早已超越灌溉的意义,化作流淌的精神图腾,让“战天斗地”的豪情在绿水青山间代代相传。

  当仁遵高速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大发渠特大桥的红色桥拱,山乡的时钟仿佛被重新校准。2022年底通车的1427米大桥,不仅将团结村到遵义城区的车程从两小时压缩至40分钟,更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山门里的宝藏。 

  赵金山的超市货架从60余种扩至200余种,沈小飞的辣子鸡循着高速路网香飘京沪,徐杰的柴火鸡小店一到暑假就座无虚席。这些变化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交通的毛细血管通了,乡村振兴的血液才能畅流。高速路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是观念的传送带,让山民看到了“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的可能。 

  “渠”的坚韧与“桥”的通达相遇,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团结村人巧妙地将“双IP”串联成线:沿渠打造的生态步道串起百亩稻田,桥下空间改造成的露营基地夜晚亮起星灯,仡佬族姑娘的歌声与游客的欢笑在峡谷间交织。方竹笋搭上冷链车出山,中药材在电商平台热销,曾经“养在深闺”的山水,如今成了城里人向往的“诗和远方”。基础设施的蝶变更让人心暖:硬化路通到家门口,太阳能路灯照亮夜归人,4G信号满格的山坳里,老人也能视频连线远方的孙辈。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正是“民生底色”最生动的注脚。 

  站在大桥观景台远眺,渠水与高速路在山谷深处交汇,恰似乡村振兴的两股合力。当前,农文旅融合的文章正越做越活:村里计划拓展“渠边研学”“桥上观瀑”等新业态,让精神传承与生态体验相得益彰;特色产业也在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从“卖原料”转向“卖品牌”“卖体验”。更可贵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技术、理念回归,他们像老支书当年凿渠一样,在新赛道上接续奋斗。 

  这方土地的故事,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微观样本。它告诉我们:精神的火种永不熄灭,基础设施的支撑坚实有力,产业的根系扎得够深,乡村就能在时代浪潮中焕新颜。当大发渠的水继续滋养希望,当高速路的车持续载来机遇,这幅乡村振兴的画卷,定会在黔北群山间铺展得更加辽阔、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