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记者 谭波 周粲
作为遵义茶核心产区,湄潭县坐拥“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富锌硒”的天然生态宝地,孕育出“香高浓郁、味醇鲜美、色纯鲜亮”的黔北茶珍品。湄潭以生态立本,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守护着茶叶的纯净本味,延伸出一条富民强县产业链,在绿水青山间谱写着乡村振兴的美丽诗篇。
仲夏时节,湄潭县西河镇的万亩茶山层峦叠翠。57岁的茶农杨田菊指尖翻飞间,一片片鲜嫩的芽尖便落入竹篓。靠着在茶园务工和经营自家3亩茶园,杨田菊一年收入两万多元。
茶农张应昌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茶,一片茶园成就了他的家业。如今,他的女儿张冲接棒成为“茶二代”,将“绿色干净”奉为圭臬。她还通过电商拓展销路,带动乡邻共同致富。张冲介绍,通过统一施用有机肥和推广生态种植技术,茶叶品质持续提升,亩均收入达万元左右。
西河镇拥有生态茶园4.5万亩、茶叶加工厂10家。数据显示,去年该镇茶青产量2.6万吨、茶青产值约2.78亿元,带动当地14000多名群众稳定增收。这背后,是湄潭作为连续五年位居“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的坚实根基。
产业要强,科技是关键。在贵州茗城星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各条生产线高速运转,装运车来回穿梭。眼前这批200吨生物有机肥订单来自永兴茶场。这种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变废为宝”的有机肥,是该公司与中国农科院深度合作的结晶,通过有机肥能有效激活土壤有益微生物,增强保水保湿能力。“经过两年实践对比,合作茶园在茶叶品质和产量方面均提升10%至20%。我们力争通过三年时间,让全县茶农都用上有机无公害肥料,为‘干净黔茶,全球共享’筑牢根基。”茗城公司总经理王运红说。
近年来,湄潭县始终将绿色生态视为茶产业生命线,大力实施茶园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严格执行茶叶农残“五项检测”、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定期监测土壤肥力等措施,从源头上确保茶树生长环境的纯净安全。凭借卓越品质,2017年,湄潭翠芽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称号,“湄潭翠芽”“遵义红”等品牌茶叶享誉全国。“干净茶”“生态茶”理念通过贵州茶产业博览会声名远扬,全县33万人端起“茶饭碗”,从种植到加工、从销售到旅游,一片茶叶串起全产业链。
产业要兴,创新是引擎。在贵州阳春白雪茶业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全程实现清洁化、标准化、无污染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0%。
这些年,该公司不仅精耕“遵义红”“湄潭翠芽”“老白茶”等传统名优茶,更敏锐捕捉茶食品风口,创新研发出绿茶精酿啤酒、茶月饼、茶糕点等跨界新品。
今年,该公司新建的茶啤酒生产厂房已完成内部设计,投产后年产量预计可达8万吨。该公司总经理黄朝友对市场前景充满信心:“今年我们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发力,茶啤酒销售预计将突破1亿元,未来两三年销售目标是3亿元至5亿元。”
新茶饮浪潮,正为传统中国茶注入蓬勃的青春活力。走进湄潭县春水堂茶业有限公司研发室,茶香与花香交织萦绕。该公司创新融合湄潭翠芽与茉莉花精粹,成功打造出“茉莉翠芽”大单品。这款产品凭借其优异的适配性,成为新式茶饮和即饮(RTD)瓶装饮料的理想茶底,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东南亚、美国等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目前,该公司与全国100多家品牌公司、10万余家门店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其提供产品研发与原材料供应。
创新与融合,让湄潭茶产业实现“接二连三”跨越式发展。目前,该县拥有茶叶企业及加工大户780余家,产品涵盖名优绿茶、大宗绿茶、新茶饮等,并延伸开发出茶叶籽油、茶香酒、茶饮料等10余类精深加工产品。2024年,湄潭县生态茶园面积达60万亩,茶叶产量6.9万吨,产值69.1亿元,茶产业综合收入达166.4亿元,茶农人均增收6000余元。
“目前已对茶园进行了分类管理,高标准管护好茶园。同时,扩大高标准机采茶园,围绕新茶饮供应链原料标准,提升茶青品质。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茶+’和‘+茶’,探索开发速溶茶、茶含片、茶饮料、茶啤酒等快捷茶品,不断发展壮大新茶饮企业。”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生产技术股股长李燕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