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贵州“村超”开幕式现场(新华社/图)
是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
《红飘带·伟大征程》和《红飘带·多彩飞越》演出,借助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三维声场等技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红军长征历史、感悟长征精神,以全新视角打开红色故事和贵州山水。
“科技+传统”“赛事+旅游”“节庆+运动”……贵州各地在“加”字诀中寻找“新生”。通过非遗新表达、赛事新玩法、场景新呈现丰富旅游业态,实现从简单观光游到深度体验游的转变。今年前两个月,贵州接待海内外游客1.03亿人次,同比增长7.9%,其中入境过夜游客同比增长92.3%。
“就像把酸汤、豆腐和蘸水分开摆是三道菜,煮成火锅就是一桌席。”黔南州贵定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县体育局)副局长尹茹双说。
一些受访的业界专家认为,目前贵州旅游表现为“一切皆可加”。
以桥梁旅游为例,一座座世界级高桥构筑了贵州的“高速平原”,也带来了别样的风景线:游客可以在坝陵河大桥云端漫步,在平塘悬崖酒店观“天空之桥”,不久还可以在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蹦极、攀岩,“世界桥梁博物馆”正成为“世界桥梁旅游地”。
伴随着“中国天眼”的声名远播,国内外游客蜂拥而来。距离“中国天眼”8公里的平塘县克度镇,曾是一个贫瘠且封闭的山乡,如今已蜕变为“天文小镇”。
天文体验馆、时光塔、天幕街、星际家园、航龙湾、天文时光村……进入“天文小镇”,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科幻”的主题乐园,游客随时可以在这里来一次“太空漫游”。2024年,“天文小镇”共接待游客129.83万人次。
“品”字法:从品牌升级到心生向往
来自四川成都的李渠建,到贵州后把网名改成“山野村夫”,在惠水县的一片石林上建起一座叫“寂村”的民宿。
“大山的阻隔让贵州人生活节奏很慢,在他们看来稀松平常的风景,却让外人惊叹。”他说,每到夏天,一群追求安逸的四川人会“占满”他的民宿,并且跟附近的村民们一起钓鱼、煮火锅。
在不少李渠建这样的从业者看来,吸引游客的不只是“爽爽的夏天”“19℃的清凉”,更是这片土地上“自在”的生活方式,“这在当下显得尤为可贵”。
“自发”的品牌意识正在贵州遍地开花: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村民成立赛事合作社,用“村BA”门票收入将12栋传统苗居改造成运动员民宿;毕节大方县凤山乡店子村以篮球为主题打造“彝寨球梦”民宿,房价从120元涨到了268元,旺季要提前两周预订;遵义赤水河沿线的酒厂纷纷建起酒庄,参与到“卖酒”向“卖生活方式”的转变中,推动酱酒文化与旅游跨界融合。
第十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贵州聚焦重点景区提升改造、业态项目植入和引进、文旅产业数智化赋能等,推出一系列文旅招商项目,重点瞄准山地运动、康养旅游、民宿度假、低空经济、驻地演艺等新兴方向。
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贵州开发“小车小团”“支支串飞”“景景串飞”等创新的行程方式,“熨平”旅途颠簸,把更多隐藏在深山里小而美的旅游品牌呈现在世人面前。
品牌持续焕新,贵州“非去不可”。2024年,来自法国、阿根廷、美国、柬埔寨、巴西、马来西亚等50多个国家的28支国际球队、1000多名球员到访“村超”。
“我们正与来自韩国、澳大利亚、日本、匈牙利等国的60多家境外旅行商洽谈,依托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加速贵州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进程。”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陈震说。
“利用好独特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推动贵州旅游国际传播。”范红认为,以“村超”等村赛为代表,贵州正把“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转化为旅游品牌,探索“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发展范式,在保留文化根脉的同时激活民间活力,打造立体、全新的“多彩贵州”形象。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