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安祝家坪字库塔(来源:天眼新闻)
包的小孩子在学堂堡玩耍。私塾的万老师,腿有些瘸,教书很认真。胡家碾坊附近有座字库塔,那是古人“敬天惜字、尊儒重书”而专门用于焚烧字纸的,我们也去看过。
西门河和北门河实际是一条河,《州志》上名护城河,“源出城西南象鼻山,山形如象,鼻窍中双泉涌出,左葛藤坝锅厂沟,右板桥沟麻王沟,六水合流至城西左土鼓、(一里至西)凤仪桥、(半里至北门外)文德桥,东流五里至石梁河”。
小寨坝在文昌阁后面,连接着桃花山和东门垭口,山野间一片狭长的田土,有小溪潺潺流过,林木苍翠,人家户散落其间。
四门四口井,说的是东门木凉井,西门锡壶井,南门龙井,北门白沙井。
木凉井在正安中学(东岳庙)后面校场坝坡下,离东门城门远,街上人去挑水要上坡下坎。井水澄碧,青石井台也宽大,下面有个石板扣的方形浅水池,供附近人家浣洗。
锡壶井在西门城门外河边,去挑水的人要从一座木桥上过。上游不远有座高大的石拱桥,即“凤仪桥”。桥下杨柳岸边常有一群妇女洗衣。天气晴和,年轻女子挽起裤脚站在水里一边清洗衣物一边说笑,弄水嬉戏,捣衣声和笑声引起路人驻足观望。好热闹的男子汉,在水井打满水,挑到桥头有意歇下,见那些洗衣的妇女嬉笑戏水,便大声喝彩:“好啊,展劲整,整成水鸭子,到处扑!”捣衣的听见了,站起身挥着捶衣棒大声回应:“扑你个鬼,捶死你……”
南门水井在古凤山麓,三面为一人多高的石坎,西面石坎上是龙王庙,靠水井有一排木栅栏,可以看见里面的神台,但没有龙王菩萨。水井朝南门城楼一面则是几步浅浅的石级,方便挑水人上下。青石砌的井台很宽大,四方形井池亦为青石所砌,每边足可供二三人同时打水。井水深幽,映着天光云影,碧波荡漾,即使盛夏也觉凊凉,冬天水面则浮着薄薄的雾气。据说井底是条暗河,俗称龙洞,水源极为丰沛,所以叫龙井。井下有水流出,沿城壕如同小溪,流至东门城墙边,经下坝入北门河。附近爱干净的人,常沿溪打捞水中浮萍或杂物,小孩子们则在溪中玩水。有年大旱,仅井底有水,人们就搭个木梯下去舀水,挑水的人排队等候。城外田土干裂,水稻、包谷等庄稼几乎枯萎,菜都买不到,大人们焦虑万分。城乡大众自发去南门水井边龙王庙烧香朝拜,然后一路唢呐锣鼓奏鸣着玩水龙。水龙是篾条扎的,不穿龙衣,从街上过,家家都把门前放着的一盆水用瓢舀起往龙身上泼,只穿短裤玩水龙的年轻精壮汉子就大声喊:“雨来啰,雨来啰!”淋得全身湿透。过了几天,还真下了一场大雨,街上人都跑出来在雨中欢呼。后来县里组织居民在中山门外城墙边修了一口大塘蓄水,以备抗旱之用。
白沙井在北门城外,过一座木桥下到河边即是,青石砌的井台也很宽大。水井坎上有几户人家,其中一家是染坊,门前院子晾着染过的布。木桥下不远有一座石拱桥,名“文德桥”,连接北门城外一段石板路老街。桥头人家一面是吊脚楼,窗下即河,流往下坝。过桥去的斜坡也是石板小街,高的地方皆有几步石级,人称高坎子,上去不远处有座石牌坊。下坡去是猫溪沟。溪水清澈,溪上有一座小石桥,桥头立着一块大石碑,碑刻为繁体字“聼訟猶人”。旁边还有一块碑,碑文记述修桥的经过,过桥去便是通往安场的老路。修公路之前,城里人去安场,都是走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