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鸿章,媒体特约评论员。
“烧船称钉”启示我们:反腐倡廉不能停留于口号与制度,而应深入一线、贴近现实,善于运用技术和数据,坚持公开透明,依法依规推进。
文丨■ 陈鸿章
在历史的长河中,北宋官员许元“烧船称钉”的故事犹如一颗智慧之星,闪耀着反腐倡廉的理性光芒。这一做法虽发生于千年前,但其所体现的问题导向、技术思维与透明理念,当下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许元面对的是北宋时期官办船场普遍存在的虚报船钉问题。由于船钉嵌入船体难以统计,一些工匠借此作弊,谋取私利。面对管理漏洞,许元没有止步于表面的监督或口头警示,而是果断采取实证手段:将新船焚毁后取出铁钉称重,以此获得真实数据,揭露虚报行为。这种做法直击问题核心,体现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为准绳的治理逻辑。
从方法论层面看,许元的做法强调“穿透式监管”和“结果导向”。他不拘泥于流程合规,而是深入现场、直达真相。反观当下,在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领域,材料虚报、价格虚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监管流于形式、核查浮于表面。对此,监管部门应学习许元的精神,强化实地核查、实物检测能力,通过科学手段获取真实数据,提升监督效能。
在技术手段方面,许元所用的虽是原始的称重方式,但在当时已是最为有效的数据采集方法。现代社会则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工具,如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区块链存证等,这些技术为反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例如,利用智能传感器可实时监控工程物资使用情况;借助区块链技术,可确保财务数据不可篡改,增强审计可信度。现代反腐不仅要有制度约束,更要有技术赋能,构建起“人防”“技防”双重防线。
此外,许元的做法还具有高度的公开性。他当众烧船称钉,使结果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既澄清了事实,也震慑了潜在舞弊者。这种“阳光操作”的理念在今天尤为重要。政务公开不仅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更是遏制权力滥用的重要机制。当前,许多地方已推行财政预算、项目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信息的公开透明化,有效压缩了暗箱操作的空间。未来,应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范围,拓展群众参与渠道, 不断提升监督质效。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现代社会治理远比古代复杂。许元凭借个人权威即可实施反腐举措,而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任何反腐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因此,我们在借鉴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注重制度建设与程序规范,明确执法权限、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反腐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与此同时,反腐倡廉不仅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许元解决的是已有问题,而现代治理更需注重源头预防。一方面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强化监督和问责;另一方面要加强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廉洁自律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综上所述,“烧船称钉”这一历史案例蕴含着深刻的治理智慧。它启示我们:反腐倡廉不能停留于口号与制度,而应深入一线、贴近现实,善于运用技术和数据,坚持公开透明,依法依规推进。唯有如此,方能构建起一个更加公正、高效、廉洁的现代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