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习水县温水镇娄底村的蔬菜保供基地,技术人员用发酵液态肥浇菜地。(罗利飞/摄)
文丨■ 习水融媒 刁苓沙 王烨
走进习水县华轩牧业有限公司养牛场,就可以见到干净整洁的牛舍地面——厚厚的垫床如一张巨大的温床。奇妙的是,空气中竟嗅不到刺鼻的臭味,耳边也听不见恼人的蚊蝇嗡鸣。牛儿安然站立或卧躺,蹄下垫料松软,一切安静而有序。
“奥秘就在这垫床里。”养牛场老板税建飞指了指地面,眼中带着笑意,“我们铺的是放有菌种的垫料,牛粪尿一落下,便在菌种作用下慢慢发酵分解。”他算了一笔账,半年才需清理一次发酵后的粪污,卖给有机肥厂能收入15万元,扣除垫料、菌种及其他成本,可以净赚五六万元。更妙的是,连牛儿吃的饲料中都添加了菌种,能改善牛消化效率,减少粪便污染,结合垫料发酵技术,整个养殖过程接近“零排放”的目标。
镜头转向温水镇娄底村下营组的蔬菜保供基地,翠绿的茎叶舒展,黄色的菜花点缀其间,满眼生机。基地边的露天池子中,来自附近猪场的粪水正悄然蜕变:经过干湿分离与沉淀,投入特定发酵剂后,原本污浊的液体转化为液态肥,成为滋养土地的“营养液”。
基地负责人胡朋熟练地拧开阀门,将液态肥缓缓注入菜畦。“瞧,这水浇下去,一点不呛人,菜苗‘喝’得正欢。”他蹲下身,手指拂过刚抽出嫩芽的蔬菜,脸上带着满足。“从前觉得粪水是负担,会污染环境,如今却成了宝。经过种养循环系统的处理,含有氨基酸、氮磷钾等多种元素,种出来的菜格外水灵。”胡朋话语朴实,却道出了循环农业最本真的智慧——万物相生,废可为宝。
习水作为畜牧养殖大县,猪、牛、羊、家禽等存栏量较大,规模化养殖带来丰厚的收益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粪污。若处理不当,则变为污染河流与土壤的沉重负担。而今,习水以种养结合为突破口,将粪污难题转化为循环链条上的关键一环——畜牧粪污经科学处理后,化身为滋养农田的有机“源泉”,寻找到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出路。
“我们采取干湿分离、发酵等模式,粪污经过处理后变成肥料输送到田间地头或卖给有机肥厂二次利用,目前,全县的规模养殖场种养循环系统利用率达100%。”该县农业农村局环保专班负责人杨德志表示,种养循环系统有多重意义:粪污变资源,减少对水体与土壤的污染;有机肥还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养殖场降低了治污成本,开辟了有机肥销售增收渠道;种植基地节约了肥料投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022年以来,习水县已有400余户养殖场(户)安装完成并投入使用种养循环系统,补助农户项目资金700余万元,安装和修建储粪罐(池)10160余立方米、粪污消纳管道90余万米,建成种养循环示范点4个。
今年,该县种养循环项目申报85家,已规划到户并完成65家,完成补助80.6万元,规划建设种养循环蔬菜保供基地4个。当粪污通过无害化处理转化为田间的养分,一条连接养殖场与农田的绿色纽带便逐步形成,在降低污染的同时,还为农人带来可持续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