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挑的银行”在遵义

  遵义会议纪念馆展出的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闽北分行发行的壹角纸币(记者 李燕/摄)

  茶馆、书店都是门庭若市,热闹非常。较之以往,“莫不利市三倍”。这一举措,不仅深受百姓欢迎,还大大提升了苏维埃货币的信誉度。 

  红军进入遵义城前,新城丁字口的一些商铺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抢劫,纷纷挂出“暂停营业”的牌子。于是,毛泽民来到位于新东门的著名实业家刘伯庄家中,请他出面动员各商铺开门营业。深明大义的刘伯庄欣然应允,他家的“协记”绸缎铺开门迎客,“太平洋大药房”老板谌明道将店里的药品平价卖给红军。接着在他们的影响和动员下,丁字口一带的大小商铺纷纷开门营业,由此带来了遵义市场的繁荣。为感谢刘伯庄的支持,红军还将打土豪得来的笔洗、帽筒等物件送给他作纪念;谌明道也跟红军的卫生部部长贺诚成了好朋友。

  二

  没收征发委员会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掌握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对土豪劣绅的政策,征粮筹款补给部队、发放给贫苦百姓。 

  很快,红军就要撤离遵义,中央没收征发委员会和国家银行在丁字口附近的福音堂设专点,通宵达旦为群众兑换、回收苏区货币,还派工作人员挑着银元走街串巷回收。看到红军这么讲诚信、守信用,于是有些人舍不得把手中苏区货币兑换出去,而是悄悄地珍藏起来留作念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交给遵义会议纪念馆。 

  红军撤离遵义后,经历了习水土城青杠坡的惨烈之战。国家银行这个“肩挑的银行”,再也不能用肩挑着走下去了。据国家银行工作人员许长庚回忆:“1月29日,我们离开土城来到赤水河边的一个小山坡,在坡上挖了一个大土坑,表情庄重的毛泽民站在坑边,四周布置了警戒,坑内火光熊熊。我们国家银行从苏区历尽千辛万苦带出来的‘苏钞’,全部在这里焚烧……在这之前,所有的印刷机和造纸的机器,都沉到赤水河里去了。”就这样,1932年初成立于江西瑞金的国家银行,在长征途中的遵义结束了历史使命,直到1935年11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原陕甘晋银行合并,才在瓦窑堡以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的名义恢复。 

  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来到遵义办学,著名心理学家黄翼一家住进了杨柳街4号,直到1944年10月18日,黄翼因患胃癌不治,以41岁的年龄早逝于此。

  三

  随着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政府拨出专款,在原址按原样重新修复了国家银行旧址,使之成为遵义会议纪念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楼上复原陈列了林伯渠、毛泽民、钱之光、李井泉等当时参与金融工作的领导人住室;楼下两厢则复原陈列了营业科、管理科、文书科等办公室及工作人员的住室。楼上还推出了《肩挑的银行——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在遵义》的专题陈列展览,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在遵义开展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的突出成就。 

  最引人注目的是:旧址天井正中,林伯渠与毛泽民相向促膝而坐的雕塑。毛泽民左手抚着腿上的算盘,右手指微微弯曲,正侃侃而谈;而戴着眼镜的林伯渠,则右臂稍曲,目光专注、侧耳倾听。两人身后那副挑子展示的或许就是“扁担银行”的全部家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