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播州区的贵州鑫智鹏高新铝材有限公司铝产品加工车间里,工人忙着加工、搬运订单铝材。(遵义图库·李仁军/摄)
0.01克以内,使新品研发周期缩短60%,单日最高产能达20吨。在消费端,积极拓展市场,产品远销俄罗斯、德国等市场。
遵义铝产业相关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升级,使用一体成型技术和螺旋水道设计,提升了电机外壳的强度与散热效果,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24年接到了超过4000万元的订单,预计2025年将突破2亿元。
产业链延伸是铝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播州区的“铝水不落地”供应模式是典型代表,贵州和平(苟江)经开区上游企业的铝液生产出来后,通过多功能天车直接送往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再将铝液转化为轮毂、型材等产品,这种模式让园区内的铝加工就地转化率提高到70%。
转型不是转行,而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当茶产业从“农产品加工”转向“消费品智造”,当铝产业从“材料供应商”变身“方案解决商”,传统产业的边界正在消融。在遵义这片红色热土上,传统与创新的交响,奏响的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