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突围——智能制造与国产替代

  《中国制造2025》将“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国产替代”作为主攻方向,出台多项工程计划和专项支持政策,推动平台建设。各级政府、龙头企业、高校科研力量深度参与,推动从技术攻关到应用落地的全链条布局。 

  然而现实远比规划更为复杂。从硬件能力到软件生态,从核心算法到产业链协同,从试点示范到规模复制,中国制造在技术跃升路径上虽有阶段性突破,但仍存在差距。智能制造渗透率整体不高,工业基础软件仍依赖进口,部分核心环节仍面临“有设计无量产”“有标准无生态”的结构性困境。 

  2018年,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切断其与美国科技供应商的全部合作。新华社报道表示,这一决定不仅使华为失去了获取高端芯片的渠道,也导致其无法继续使用安卓系统,甚至在操作系统、电子元件、EDA工具等基础层面遭遇重创,直接暴露了芯片作为中国高科技制造体系核心短板的现实。面对突如其来的技术封锁,中国制造不得不直面长期依赖进口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当时,芯片对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放大。第一财经报道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芯片进口额高达3120亿美元。在核心通用芯片、高端制程设备、设计软件等领域的高度依赖,暴露出长期以“组装优势”为主导的制造模式在技术自立方面的严重短板。芯片危机不仅威胁到通信设备、智能终端等支柱行业的稳定运行,也深刻冲击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信任基础。 

  但危机之中也蕴含着重构的机会。华为并未被击垮,而是以大幅度提高研发投入应对挑战,从设计层面推动自主芯片体系构建。2018年,华为研发投入占比为14.1%,到2023年已跃升至23.4%。旗下海思半导体持续发力,在通信芯片、图像处理等多个方向实现突破,支撑其部分智能终端产品重返市场。在制度层面,国家迅速启动政策回应,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50%提高至75%,同时设立近2000亿美元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从资金、税收、土地等多个维度扶持产业自立。 

  不仅是华为,中芯国际也在关键制程节点上取得突破,逐步缩小与台积电等全球领先企业的技术差距,实现了14纳米量产的技术落地,为中国芯片制造端注入现实能力支撑。而在电池产业领域,宁德时代通过技术路径创新和成本结构优化,成功打破国外垄断。2023年,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已超过37%,并在材料体系、安全性能与供应链布局等多个维度形成领先优势,成为中国制造在高端电池制造中的代表性企业。 

  多个行业的“国产替代”由点及面逐渐展开。在盾构机领域,十年前中国还高度依赖进口,以德国海瑞克为代表的设备单价动辄数亿元人民币。短短十年间,中国企业通过持续攻关,实现了从关键部件到整机系统的自主设计与批量生产。截至目前,中国盾构机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超过70%,单机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技术水平与国际品牌并驾齐驱。这一案例不仅展现出技术突破的实际成效,也彰显出中国制造对外依赖结构的深度重构。 

  在基础材料领域,“微小突破”的背后同样承载着重大意义。长期以来,被称作“圆珠笔之痛”的笔尖钢困扰中国制造数十年。据报道,2017年,太钢集团实现笔尖钢批量国产化,在极小尺寸和极高精度的材料加工上取得突破。这一看似“微小”的进展,实则标志着中国在冶金工艺与材料精细化控制上的全面进步,为诸如精密仪器、医疗耗材等更高技术密度产品的国产替代提供了材料支撑。 

  这些技术突破,不是偶发性的抵抗性反应,而是系统性战略调整下的“逆势重构”。外部封锁加剧了危机感,也倒逼中国制造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