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架构进行调整——从强调生产规模转向强调系统集成,从强调成本控制转向强调技术控制,从依赖外部成熟路径转向自主研发技术路线。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落地的“闭环”,制造强国的技术底座正在被重塑。
事实证明,中国制造并未在封锁与打压下陷入停滞,反而在高压态势下加速了体系性转型。从芯片到电池,从高端装备到基础材料,一系列领域正以更开放、更自主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的核心地带。
2025年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周期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起步的关键节点。回望十年前,党中央、国务院于2014年提出并于2015年正式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以十大重点领域为突破口,试图从根本上扭转中国制造“规模领先、技术滞后”的发展局面。这一战略在发布之初即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成为全球范围内观察中国制造业走向的重要窗口。
据新浪财经2025年报道,在“新沪商大会”上,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指出,截至2024年底,《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目标体系已实现并超额完成96%,其余部分也基本达成,预计将在年内顺利收官。在政策持续推动与市场主体共同发力下,中国制造在多个方向实现阶段性跨越,五项成果尤为突出。
首先,在制造业规模与质量双维度上,中国不仅连续多年保持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由2010年的20%提升至2024年的34%,产品结构也由中低端为主逐步向中高端演进,摆脱“大而不强”的结构性标签。中国工业规模现已达到美国的两倍,是日本和德国的四倍。
第二,中国制造的产业链体系实现了系统性覆盖。据联合国相关评估,中国已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在全部制造业大类、绝大多数中小类中具备完整生产能力的国家,在800多个工业门类中约有40%的细分类别产能位居全球首位。
第三,出口结构出现趋势性转型。2010年,中国出口总额中超过70%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到2024年,这一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其中超过90%为资本、装备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降至10%左右。
第四,生产方式完成系统性调整。从2010年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模式,逐步向以一般贸易和本土产业集群联动为核心的新模式转变,加工贸易占比由50%以上降至不足20%。制造附加值与产业联动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低附加值拼装”向“高效益制造”转型。
第五,外资吸引能力不仅未因自主化进程减弱,反而在过去十年间实现稳步增长。年均引进外资超过1200亿美元,对就业、税收、出口和产业链升级均形成有力支撑。其中,外资企业贡献了全国7%的就业、15%的税收以及30%的出口额,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占比超过一半。
在具体产业领域,汽车产业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技术突破样本。过去中国长期是全球最大汽车进口国,2018年后出口量快速提升,2024年达到600万辆,居世界首位。出口车型中既包含180万辆新能源车,也包括超过400万辆传统汽油车。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汽车品牌在动力总成方面实现关键性突破,发动机热效率普遍提升至46%,超过了日美主流厂商,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出口跃升的关键变量。
与此同时,中国在超高压输变电、高铁、船舶、芯片等方向均取得结构性进展。超高压技术获得300余项核心专利,被联合国认定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关键基础设施;高铁实现100%国产化并成为世界主流出口产品;中国船舶制造全球市场占比已从2010年的10%升至55%,并锁定未来五年全球75%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