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针灸科副主任王竹芳在为患者进行穴位埋线治疗
(新华社/图)

广西柳州市潭中路第二小学总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新华社/图)
在体重管理过程中,心理与行为的调适同样重要。李玉祥强调,长期的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易引发饮食疲劳与情绪性进食,因此建立科学的饮食行为模式至关重要。他提出了一套实用的小技巧。例如,在用餐前饮用300毫升清水,利用胃部初步充盈带来轻微饱腹感,减少正餐摄入量;使用小型餐具盛装食物,通过视觉错觉帮助控制食量;每口食物咀嚼至少20次,延长进食时间,给予大脑足够时间产生饱腹信号。此外,当进食冲动强烈但尚未进入实际进食时,可以实行“15分钟延迟策略”,通过短时间内的其他活动(如完成10个深蹲、整理房间等)分散注意力,缓解情绪性进食的冲动。这些细节调整虽小,却是长期体重管理中极为重要的“隐形支撑”,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饮食自控力,帮助大家更好地坚持科学饮食目标。
同时,他建议采用“80/20法则”,即80%的时间内坚持严格的健康饮食,20%的时间灵活应对社交需求,既保证膳食结构的科学性,也保留生活的弹性,提升长期坚持的可行性。李玉祥强调,现代体重管理理念应从单纯的“控制热量”转向更加注重“营养平衡”。在日常饮食中,优先保证蛋白质摄入至关重要。每餐应摄入20至30克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鱼虾、豆制品等,蛋白质热量摄入比例应占整体膳食的25%至30%。蛋白质不仅能增强饱腹感,减少不必要的进食冲动,还能有效保护肌肉量,避免因减脂过程中的肌肉流失而导致基础代谢下降。与此同时,应重视碳水化合物的质量而非简单数量控制,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Low-GI)食物,如燕麦、红薯、糙米等,以稳定血糖水平,碳水摄入比例可控制在40%至45%左右。脂肪的选择也需精细化,李玉祥建议,以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牛油果)及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亚麻籽为主要脂肪来源,使脂肪摄入占比保持在25%至30%区间,实现功能性营养支持。
除此之外,郭笑雨认为,中医药体系在体重管理中的融入也进一步丰富了健康管理的内涵。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珂侨表示,从中医角度来看,减重并非单纯追求体重下降,而是强调调和脏腑、气血功能,以实现形神兼养、内外兼修的健康状态。这一理念提醒人们,科学的体重管理应以维护身体功能和心理平衡为核心,而非简单追求外在指标。
科学的体重管理,从来不是某一种单一方法的速效解答,而是多维度、系统化的生活方式转型。真正有效的体重管理,依赖持续、细致、理性的自我管理,而非片刻的激烈投入或短暂的情绪冲动。唯有将这些科学方法融入日常,体重管理的成果才能稳固可持续,最终转化为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
体重管理年是起点而非终点,是号角而非答案。当健康成为真正内化于日常行为的选择,当科学的体重管理理念深植人心,当理性与多元的价值观成为社会共识,我们将真正迈向一个更加健康、自信与可持续的未来。体重管理,是对生活的自我负责,也是对时代的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