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从政策号召走进寻常生活

  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市民在沂河岸边垂柳下晨跑健身。(新华社/图)

  公众对自身健康责任感的持续增强。

  为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运动需求,专家建议,加快建设“15分钟健身圈”、健康主题公园与健康步道,扩大健康小屋在社区的覆盖率。同时,通过推广线上健身课程、线下步行大赛、“健康城镇·健康体重”等活动,进一步降低运动参与门槛,激励更多居民融入日常锻炼,形成体重管理与生活方式优化的良性循环。

  据《光明日报》报道,医疗领域对肥胖与超重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加强。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间,中国肥胖相关医疗费用从84亿美元增长至239亿美元,涨幅达到185%,并已占到全国医疗总支出的21.5%。这一变化凸显了超重与肥胖问题对国家医疗体系带来的持续压力,同时也为体重管理行动的深化提供了现实依据。

  对此,郭笑雨表示,医疗机构在体重管理体系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了《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为全国公立医院开设体重管理中心与减重门诊提供了政策依据。目前,北京已有超过10家公立医院设立了专门的减重门诊或多学科联合门诊,涵盖营养科、中医科、内分泌科等科室,通过医生评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此外,中医药调理也被纳入体重管理体系建设,强调通过调和脏腑功能,实现形神兼养的整体健康目标。各地亦在积极建设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提升体重管理的专业化与普及率。

  体重管理年行动的深入推进,不仅体现在政策文件的发布与宣传层面,更具体落实在各地因地制宜的实践探索中。无论是天津通过体育消费券撬动健身市场,还是深圳宝安区构建基层健康教育网络,抑或保定市多学科联动、校园体育干预,体重管理的理念正在由政策倡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公共服务与居民日常选择。从城市到社区,从医疗机构到学校,从健身房到轻食餐厅,体重管理年正在全方位重塑健康生活场景,激发出社会各界广泛而积极的参与热情。随着各地持续创新体重管理模式,公众对健康体重、科学饮食、规律运动的认知与实践也不断深化。

  伴随健康理念加速普及,关于体重管理的社会讨论也愈发热烈。如何在倡导健康的同时,避免对体重简单化、焦虑化的观念误导,成为需要认真面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