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里的时光

  乌江寨景区风光(遵义图库·朱 进/摄)

  乌江寨景区风光(遵义图库·朱 进/摄)

  文|■ 陈从忠

  和绝大多数山区的村寨一样,石头是播州区乌江寨当然的主人。在乌江寨中穿行,目光所及如置身于石头的包围之中,这里的石头并不冰冷,脚踏之处,手抚石墙,便能触摸乌江寨的脉搏,感受黔北大地的温度。那一刻,便觉自己是幸福的人,我懂她,她亦懂我。 

  石头铺满整个乌江寨,他山之石,或大或小,或粗粝或笨重,然经匠人之手,便在乌江寨有序铺展开来。那些看似随意的铺设,却是匠人的潜心之作。此手法,恰似大师不显山露水,收藏了浮躁、花哨和张扬,把一种力道置于厚土之上。有了稳固之石作支撑,盐号、古玩店、染衣坊、造纸坊才有了底气,在悠远的历史中尽显底蕴。 

  条形石多用于阶梯或桥涵,并不规整的石头则成大路,路面便有了不可复制的图案,是艺高之人看似漫不经心却自信的手法。石头能经风雨,不惧大火,不畏岁月悠长;石又粗重,不易搬动,无偷盗之虞。我们目之所及,所有景观均得益石头承载的历史信息,最好的保存了先辈们留存的人文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石头又是古与今的信使,传递着质朴、厚重、善良,如石头一样的精神。 

  与别处不同,乌江寨的石头并不刻意过度加工,多保留了原来的状态,就算经过錾凿,痕迹也并不明显,恰到好处地置于某处。修建的城门、桥拱或其他造型,石头选材也不刻意,既没有统一标准规格,甚至本该外形对称的门洞,同样在选材上也不作精细挑选,石材大小亦不匀称;门洞有了外形和轮廓的对称,则有意的忽略纹理和大小。有风沙打磨的砂岩、岩浆凝固的玄武岩,还有色彩沉淀的麻粒岩,突出色彩和纹理区别,便有了更丰富的视觉语言。而更大更广的想象空间,给予观者玩味和品鉴的更多可能。《庄子》中“大匠取法,以天合天”强调尊重材料的自然本性,工匠更是将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因而乌江寨的石头没有一块突兀,也没有一块多余。 

  石头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其形态和纹理记录了亿万年的地质演变。这一道道门洞,便收纳多类石头的历史,穿越门洞,虽然只是在两个小小天地间的位移,却在那短短的瞬间像是经越千年。这便与门的寓意暗合,门洞是众多历史记录者的总和,又将空间分割成多层次的天地。 

  乌江寨的石头是有灵魂的,石头无私地将文化永续传承,赋予乌江寨灵气和生命。一路走来,我又惊异地发现,石头在若干建筑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有这些建筑,我们才从历史的尘埃中,窥见时空缝隙透过的一线光芒。石头不再冰硬冥顽、笨重粗陋,它早化作灵性的祥物,弥漫洋溢在乌江寨久远的时空里。 

  石头以写实主义手法,以简洁而有力的线条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