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德刚老人擦拭红军烈士碑文 (新华社/图)

四渡赤水纪念馆(新华社/图)
木构一根都没有少,七成以上的构件回到了原地,使这座桥得以重建。
后来媒体采访村里的老人时问,为什么在桥垮塌的时候,大家冒着危险纷纷跃入洪水去抢救?老人说,这就是他们的家呀!他们从小就在桥上听老人讲故事,做作业,唱侗族大歌……风雨桥早已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了。风雨桥遇到什么危险,他们都会挺身而出的。
“这就是当我们民众跟他们家乡的文物建立了血肉联系以后,才能出现的奇迹”,单霁翔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的理念是: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
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不再是政府的专利,更不是文物部门的专利,今天强调的文物、文化遗产保护,要更加注重世代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
同样的故事也在遵义不断发生。
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仁怀鲁班场红军战斗遗址,刘付昌、郭德刚两代守陵人接力守护长眠于此的红军英魂,长达半个世纪。烈士陵园的松柏间,74岁的郭德刚依然保持着每天擦拭墓碑的习惯。这位与陵园相伴26个春秋的守陵人,用沙哑的嗓音向访客讲述:“这些战士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22岁,最小的才15岁……”如今,他们讲解了5000多场红军故事,他们的故事也被更多人知晓,成为这片红色土地赓续红色血脉的典型见证。
访客络绎不绝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内,时常可见系着红领巾的少年带领游客参观并讲解红色历史。听着身边人讲红色故事长大的他们就是小小红色宣讲员,在遵义这样的小小红色宣讲员已有近千人,这个队伍还在不断壮大……
“我喜欢家乡的故事,作为一名新时代少先队员,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是我们应该做的,我希望把更多精彩的红色故事讲给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们听,更好地传播遵义的红色文化。”来自遵义文化小学的小小宣讲员张诗瑾说。
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已成为历史丰碑,斯人已去,精神永存。那些沉睡在展柜里的文物、镌刻在崖壁上的标语、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正通过代际传承和创造性转化,成为新时代不朽的丰碑。正如单霁翔所言:“最好的保护是让文物活在当代人的生命里。”在遵义,红色基因早已不仅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还是那永远跳动的时代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