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品《老太太们的糖果屋》

全安权的人物画像
过与当地木匠、农民深度合作,挖掘出乡村生活中的艺术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充满感染力的艺术作品。这种“有方向、无目标”的实验理念,不断重塑生活与艺术的连续性,在羊磴人生活的空隙里填满了艺术的种子。
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艺术实践,不仅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艺术真正融入乡村的日常,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艺术,从城市走来,扎根乡村;乡村,以艺术为翅膀,“飞”进城市。羊磴,像一个精美小巧的“中国结”,把艺术与乡土、城市与乡村紧紧地系在一起。
“艺术羊磴”的觉醒
“艺术协商”的模式,不仅让艺术家与乡土艺人找到了默契,也让当地百姓有了非同凡响的“艺术觉醒”,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艺术不仅帮助羊磴村民开辟了一片前所未见的心灵天地,更让他们蓄积已久的创造潜力得以畅快、近乎狂放地喷涌而出。小镇羊磴,通过他们的“艺术之手”,焕然一新、别具风情、“幻”为万物。
艺术真切地存在于羊磴的乡村生活中,也在毫无预设的状态下自由生长。
在专业艺术家的指导下,一双双“拿锄头的手”如获“神笔马良”的画笔一样。72岁的农妇李维花成了“画家”,只跑了三天学堂的村民黎永珍蜕变为装置“艺术家”,农村老奶奶程必兰73岁时举办了个人画展《家庭系列》。当护林员全安权用他长满老茧的手拿起画笔时已经55岁,他说:“画画总比看打麻将强。”
艺术不仅是乡土文化和美好生活的表达方式,更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重塑和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今天的羊磴处处闪烁着“文化光芒”。
焦兴涛主导成立的桐梓县羊磴艺术协会,会员中既有艺术高校的教授、学生,名扬海内外的著名艺术家,还有本地文艺工作者、羊磴素人艺术家。2023年起,桐梓县羊磴艺术协会每年举办“乡土而新奇”艺术乡场,全国各地艺术家纷至沓来,引起国家、省、市各级媒体关注和报道。
艺术家们还与集镇中的个体户、居民们开展“协商式”艺术创作,把集镇中的餐馆、老照相馆、老电影院打造成16个主题的美术馆群。走进羊磴,长街小巷,处处有展馆,推门进去,它们会向来访者讲述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羊磴故事。妙手所到之处,皆有“点石成金”之笔,“艺术羊磴”,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