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酿美酒

  贵州省仁怀市盐津河景区(遵义图库·陈 勇/摄)

  文丨■ 记者 庞 飞

  酿酒界公认的“天时、地利、人和”,在传统名优白酒生产中体现出更多、更深远的实际意义。 

  几乎所有的原始发酵酒类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存在于空气或环境中的霉菌、酵母等微生物自然混入淀粉类食物中,通过对食物成分的利用和改造,在将糖类转化为二氧化碳和乙醇的过程中,产生芳香味的酒类物质。由于微生物与其存在的自然环境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不同民族受其地域的自然资源、气候土壤、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酒类产品。 

  赤水河谷出美酒,千年历史一脉传承。《遵义府志》卷十七《物产志》就记载:“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酿制茅台酒要以优质高粱为原料,用小麦制成高温曲,当地人通称“白水曲”。清乾隆十四年的《黔南识略》“仁怀县”条载:“茅台村,地滨河,善酿酒”,说的也是仁怀人民依托独特条件酿造酱香美酒。 

  在中国大西南,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绿线”。如果你在天上架设一台摄像机,通过延时摄影,一定能够发现,每年端午至重阳,雨季来临,大量紫红色土壤被冲刷入水,这条“绿线”转为红色。而重阳到翌年端午,雨量骤减,“绿线”又恢复清澈透明。你甚至能够看到河岸边的峭壁上刻写着“美酒河”三个大字。是的,没错,这条“绿线”就是赤水河。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放在酒行业,这句话也同样适用,每一个地方的区域小气候都为当地的美酒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灵魂! 

  绵延500余公里的赤水河,从云南镇雄的深山里奔涌而出,流经贵州毕节、金沙、仁怀、习水等地,最后汇入长江。赤水河流过的地方,不出百里必有美酒,因此也被誉为中国的“美酒河”。赤水河沿岸集中了60%的中国名酒、90%以上的酱酒产能和品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 

  那么,为何千百年来,只有赤水河流域能出产高品质的酱香白酒?这与赤水河河谷独特的小区域气候密切相关。 

  清代诗人曾用“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而东下”的诗句来赞美赤水河,这里的山石水土、温度,在神奇的季节交替中,形成了独特的小区域气候,让这一流域成为酿造酱香美酒的最佳“大窖池”。 

  赤水河沿岸的地表岩层主要为紫红色砂岩跟页岩。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为紫红色泥沙,这就是俗称的“红层”。红层土体松软,孔隙大,渗透性强,水一大就冲散。每年端午节前后,雨水充沛,赤水河迎来了它的汛期,两岸的紫红色泥沙被雨水冲入河内,将河水染成红棕色。此时,茅台镇的酒厂开始了“端午踩曲”。酒曲是酿制优质白酒的催化剂,夏季高温湿热的天气非常有利于酒曲中微生物的繁殖生长。 

  到了重阳节前后,赤水河水势渐缓。红层松软大孔隙的结构,便成了一个纯天然的过滤器。地表水跟地底水,经过红层的层层过滤,水质变得清澈纯净,而且还溶解了红层中的有益矿物质。这个时段的赤水河,褪去了红色。 

  经过过滤沉淀之后的赤水河河水,富含多种微量矿物元素,PH值保持在6.5-8.5之间,总硬度在2-7之间,酸碱度以及硬度适中,有利于曲霉以及酵母菌等酿酒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在这样的生态环境里,赤水河酿出了独具特色的美酒。赤水河,也成为名副其实的美酒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