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工业: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工人在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作业

  (记者 向维忠/摄)

  调等核心零部件的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正在乘势而上,积极推动遵义新能源汽车产业蓄势加速。目前,全市新能源汽车企业正立足区域整车制造配套需求,加速技术迭代,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航天装备制造企业在遵义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一批以研制生产航天装备为重点的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企业坚守领域、坚持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产值480亿元,成为全国产业链备份的关键一环。 

  在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单件价值超200万元用于第四代核电领域的主蒸汽管嘴法兰刚刚下线。它比美标ASME标准高出15%,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在该产品生产过程中,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数字模拟和实物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熔铸、锻造和热处理阶段的全流程模拟仿真,优化锻造变形的步骤,突破了耐高温材料复配、整体锻造成型等施工难点。2024年,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值同比增长25%。 

  在另一家航天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贵州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钛合金螺纹紧固件连接件、锯齿环锁紧双头螺柱组件、航空航天用带垫卡箍、高锁螺栓螺母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重点型号任务,并多次获评贵州省级名牌产品,“遵义制造”飞向云霄。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聚链成群,是遵义实现工业强市的有效路径。记者从遵义市工业和科学技术局了解到,2025年遵义将围绕建设“全国航天装备产业备份基地”和“成渝装备制造配套基地”建设目标,大力发展特种化学电源、精密传动系统、标准紧固件、电子元器件等关键零部件产业,引进一批航空航天及铝、钛材料配套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协同,力争航天装备及关联产业产值突破520亿元。

  从“富矿精开”到全产业链 

  黔北大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近年来,遵义市深入贯彻贵州省“富矿精开”战略部署,扎实做好“富矿精开”大文章,统筹资源开发利用,推动铝、锰、钛等资源型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建设现代化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实现了从单一开采到全产业链发展的转型升级。 

  在务川自治县,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遵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高硫矿悬焙烧脱硫技术,成功解决了高硫铝土矿的工业利用难题。2024年,该公司生产氧化铝88万吨,实现工业产值31亿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镓母液供给下游企业提取稀有金属,实现了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利用。 

  产业链的完整与协同效应是衡量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在播州区,从矿山开采到氧化铝,从氧化铝到铝液,从铝液到各类建筑、工业型材,一条“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制品”全产业链生产体系正成为该区的支柱型产业链条。 

  目前,该区通过铝液直销、多元发展下游铝精深加工企业,已聚集铝及铝加工规模以上企业31家,产业产值达157亿元,有效促进了资源就地转化和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全省重要铝及铝加工全产业链基地。 

  “富矿精开”,遵义锚定的不仅仅只有铝资源。以长岭特殊钢、贵州钢绳等重点企业为引领,在红花岗区、播州区等地布局钢铁、钛、锰等产业集群。余庆县、道真自治县依托丰富石材资源,发展“砂石骨料+水泥制造+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赤水市围绕竹资源,延伸竹产业链条,打造形成竹日用品、竹包装类、竹家具和竹建材等竹制品精深加工体系。正安县通过加强吉他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了从木材加工、零部件生产到成品组装、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吸引了144家吉他生产及其配套企业聚集,年生产吉他240余万把,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竹制品到钛材料,从锰矿石到吉他弦,从“富矿精开”到全产业链,遵义不仅实现了产业形态的升级,更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下一步,遵义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部署,扎实推进“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头号工程,持续做强白酒首位产业,推动基础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延链强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持续迈进,为省域副中心建设提供坚实的工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