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在位于遵义高新区的海普智联科技(遵义)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工作 (记者 向维忠/摄)
如今,唐庄酒业通过红外测温与数据中控系统,实现了“上甑机器人”毫米级精度的撒料、铺料操作。“过去‘上甑’要靠老师傅‘一看二摸’,现在机器人就能实时调节蒸汽通道分布,不仅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实现了工艺的优化和标准化。”唐庄酒业设备能源部主任刘述欣介绍,智能化改造让公司生产的酒品质更加优质、稳定。
科技创新赋能,按下工业转型升级的“快进键”。在贵州氿洲道酒业有限公司,新引进的3台全自动润粮机,能在同一时段多次翻拌酿酒原料,确保粮食吸水均匀,润粮效果得到大幅提升。过去需要几十名工人连续作业的润粮工序,现在只需几名技术员监控参数就可完成。
“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原料吸水均匀度提升30%,酿酒效率提高40%,2024年公司产量突破500吨。”该公司总经理黎仲告诉记者,企业还完成了窖底防渗改造、煤改气、水冷改风冷、暗管改明管等工程,全面促进提质增效,推动绿色低碳生产。
白酒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也带动了配套产业的变革。在贵州艺森源包装有限公司,全自动酒盒生产线每天可生产20万件手工盒和卡盒,人工成本下降70%,产能提升60%。该公司董事长张勇感慨道:“过去依赖手工贴标的低效模式已成为历史。”
从传统酿造到智能生产,从单一企业到全链协同,遵义白酒产业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2024年,遵义白酒产业总产值实现1408亿元,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然而,遵义并未止步于“卖酒”,通过产业链延伸与消费场景创新,探索出“白酒+”的转型路径,推动消费者从“品酒者”转变为“文化体验者”。
在“遵义·1935”历史文化街区,红色文化与酱酒体验相结合,成为游客“微醺打卡”的热门地。在酱香味十足的赤水河谷,“醇香之旅”“醇味之旅”等六条主题线路串联起茅台酒镇、土城古镇等景点,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酒旅融合”的魅力。
贵州习酒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习酒文化城”,历史展陈、工艺体验、庆典活动等功能完善,游客还可定制封坛酒、参与品酒师培训等。在茅台镇,酱酒冰淇淋、酱香黑啤等跨界产品进一步拓宽了“酱香生活”的外延。
当一杯酱酒成为美好生活的注脚时,一场由“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的产业革命,正在中国白酒版图上刻下鲜明的“遵义印记”。2025年,遵义白酒产值目标剑指1500亿元,还将提质改造星级特色酒庄15个,打造美食美酒街区2条、酒旅融合景区2个,规范提升白酒体验店6个,着力构建“白酒+”消费新模式、新场景。
从单一酿造到全链赋能,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我们有理由相信,遵义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白酒产业的价值维度。
传统与新兴产业并举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的遵义实践,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不断推动产业能级跃升。
近年来,遵义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传统产业优势,加速向新兴产业、航天装备产业等领域拓展,形成了“传统与新兴产业并举”的工业新格局。
在遵义巴斯巴科技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工人们按照设定程序操作设备,对新能源汽车充电座的端口进行二次加工。原材料铝锭经过压铸、加工、表面处理等17道工序的精密加工,变身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端口的关键部件。
这家为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量身定制核心零部件的企业,近年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2024年实现产值3.5亿元,成为遵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
翻开遵义的工业版图,以巴斯巴、大地和、贵州容百、新蓝辉等为代表,重点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电池”三大系统,配套生产充电桩、汽车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