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在DeepSeek手机客户端上提问(新华社/图)
深度求索(DeepSeek)背后正有幻方量化等民营资本力量的支持。没有这一民营资本生态,“杭州六小龙”难以获得足够的发展动能。
在人才方面,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为杭州提供了稳定的人才供给,而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则有效吸纳并留住了大批科技人才。阿里系人才流动性高,形成了人才再创业与再就业的良性循环,同时催生了本地互联网科技圈的技术交流与创新氛围。
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提到,目前全球生成式AI的技术主力军以“90后”“95后”乃至“00后”为主。这一代青年凭借对大模型的敏锐洞察与技术掌握,推动AI研究不断前行。他以DeepSeek团队为例,高度评价其百余位青年工程师在模型训练与技术开源方面的突出表现,认为这一新生力量的崛起正为中国AI发展注入宝贵动能。
在自然与营商环境方面,杭州不仅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如西湖风光,还通过“西湖免费开放”等政策优化城市宜居度,提升对科技企业的吸引力。而更为关键的是杭州在营商制度上的包容性与灵活性。
盘和林指出,杭州对民营经济的高度依赖促使政府在政策制定中展现出较强的让利与让步意识。例如,“西湖免费开放”不仅促进了旅游经济发展,也客观上为民营企业释放了更多城市资源;而电商产业的迅速壮大,也离不开杭州政府的政策宽容与创新引导。
盘和林强调,“杭州六小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系统性生态建设,核心在于包容与多元要素供给的有机协同。要推动科技初创企业蓬勃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在制度、人才、资本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撑。
泸州溪谷新经济产业孵化器副总经理戴有莲认为,“杭州六小龙”的迅速崛起反映出数字经济时代产业生态的聚变效应,其核心在于“生态聚合”,即政策、资本、技术和人才要素形成闭环。在阿里系、海康系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资本反哺、产业链协同、场景应用联动,杭州构建起“链主、资本、场景”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产业协同机制。
针对“企业创新与地方作为”的关系,盘和林指出,企业始终是创新的主体,而地方政府则应在企业遇到障碍时及时发挥桥梁与支撑作用,例如在人才、资本、专利等方面提供帮助;若企业运行顺畅,政府则应保持适度距离,避免过度干预与行政负担。他进一步指出,政府可通过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投资支持,也可通过政府采购将科技初创企业的产品率先应用于公共服务场景,以实现公共产品升级与企业成长的双赢。
盘和林表示,地方政府应在创新体系中扮演“促进者”的角色,真正做到“少添麻烦、多帮忙”,从创新企业的实际感受出发优化服务。杭州多年来探索出的“最多跑一次”与“一网通办”等做法,正是这种服务型治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杭州六小龙”的崛起不仅映射出特定区域在政策、人才、资本等要素协同中的制度优势,也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地方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参考的路径样本。无论是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还是企业和市场在创新生态中的主动探索,均体现出“人工智能+”战略在多层级、多维度下的实践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