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兵,媒体特约评论员。
实践表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双向奔赴”,既有利于形成科研攻关合力,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也有利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做强新兴产业优势。
文丨■ 乐兵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从数万人,到如今数百万人的研发大军;从简陋的实验室,到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互为牵引,相辅相成。把握好这一组辩证关系,有利于推动两者深度融合,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踏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更加需要扭住创新“牛鼻子”,下好改革“先手棋”。
一方面,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另一方面,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坚持“两手抓”,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才能使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更加强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引擎,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舞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必须形成企业“出题”、联合“答题”、市场“阅卷”的融通创新模式,畅通从“书架”到“货架”的路。
比如,当前大家最关注的人工智能,我们的大模型之所以如此“聪明”,就在于互联网经济产生的海量数据为其提供了“养料”。在智能制造方面,我们之所以能造出更先进的工业机器人,之所以能实现柔性化生产,也有赖于互联网数据的支撑与反哺……实践表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双向奔赴”,既有利于形成科研攻关合力,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也有利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做强新兴产业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从“科学的春天”到“创新的春天”,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党中央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有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事实一再证明,只有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构建起协同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凝聚起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确保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确保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如期实现。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新的征程上,我们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勇攀科技高峰,不断攻克前沿技术,就一定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