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于律己守得敬畏

  余志勇,媒体特约评论员。

  党员干部必须将廉洁奉公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心里务必装着“敬畏”,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才有危机感,才能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才能忠于职守,鞠躬尽瘁。

  文丨■ 余志勇

  有大志者必自重,慎其言行,守其分际。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潜书》有言:“与人当宽,自处当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做遵纪守法的表率,而要想让自己的人生不遭遇危险的陷阱,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诱惑,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方能抗拒诱惑行稳致远,坚守好自己的精神高地。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相反,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先贤以其敬畏之心、严谨的思想给我们启迪,党员干部必须将廉洁奉公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心里务必装着“敬畏”,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才有危机感,才能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才能忠于职守,鞠躬尽瘁。 

  《尚书·伊训》中,“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文中伊尹讲述商汤始修为人纲纪,有过则改,从谏如流,必先贤之言是顺的美德,要求居上则明,居下则忠,对于别人不求全责备,对自己则严加检敕。作为党员干部,唯有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才能“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培养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 

  “没有框的玻璃容易碎。”修身先修德,做官先做人。修身最难的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受得了挫折,做到“秉持静专、坚如磐石”。“干”得“干”不得、“用”得还是“用”不得、“拿”得还是“拿”不得,都要以党纪和法律为遵循,要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强的约束。 

  “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提醒人们抱有谨慎的态度,时刻反躬自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就得“公权不私,谋私即盗”;就得把住“欲望关”,砥砺个人品行,按党性原则办事,按政策法规办事。 

  “修己以安百姓”。回顾历史上一些很有作为、很有造诣的人,往往是通过人格魅力把别人凝聚在自己周围。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如焦裕禄、杨善洲、沈浩等之所以被人民铭记,就是因为他们身上充满了人格魅力,是为官为人之德的楷模和典范。而在修身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向有贤德的人看齐,向有贤德的人学习。纵观一些落马党员干部的腐败轨迹,腐败行为的发生,无一不是谨严束已出了问题,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把理想信念抛到了九霄云外,未能正心明道,又何来修身立德。 

  修身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谨严束己,正心明道,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就能始终保持勃勃生机与活力,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心、平常心,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意识,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