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应建立健康婚姻观

  孙维国,媒体特约评论员。

  婚姻作为一种选择,不应仅仅被看作社会压力或生活负担,而应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在深刻理解和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携手共建一个更加美好、充实的生活。

  文丨■ 孙维国

  据民政部官网发布的《2024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这也意味着,全国结婚登记数在经历2023年的止跌回升后,再度下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型,年轻人对婚姻的看法与传统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结婚登记数的持续下滑以及离婚率的上升,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现象:婚姻不再是许多人理所当然的选择,尤其是对年轻一代而言,婚姻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可选项”而非“必须项”。要让婚姻重新成为年轻人的美好向往,我们需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反思,更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去重塑婚姻的价值与意义。 

  婚姻在传统观念中往往是一个家庭、社会责任的承载体,被视为人生必经的“必修课”,是成家立业、传宗接代的标志。但当下,年轻人对婚姻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追求“个人自由”和“自我实现”,成为年轻人是否选择结婚的主要考虑。 

  但事实上,婚姻的真正价值并非仅仅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更应是两个人在共同生活中实现自我成长与相互支持的过程。婚姻作为一种选择,不应仅仅被看作社会压力或生活负担,而应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在深刻理解和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携手共建一个更加美好、充实的生活。要让婚姻成为年轻人的美好向往,首先需要重新定义婚姻的意义。 

  不可忽视的是,经济压力正成为影响年轻人结婚的重要因素。房价、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经济问题,使得很多年轻人在考虑婚姻时显得更加谨慎。一方面,他们希望婚姻能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忧婚后生活的经济压力会影响家庭的幸福。

  如何化解这一问题,首先是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婚姻保障和支持,尤其是做好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通过减税、提供住房补贴等手段,缓解年轻人在结婚和养育下一代过程中的经济负担。此外,社会对婚姻的支持也应更为系统化,为年轻人提供更多选择与保障,让他们能够在较轻的经济负担下,享受婚姻带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除了经济压力,现代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还受到情感需求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个人生活的独立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婚姻似乎成了自由的“束缚”。实际上,婚姻本质上应是一个充满浪漫与温情的契约,是两个人在共同生活中相互关爱、支持、尊重与成长的过程。 

  要让婚姻重新成为年轻人的美好向往,社会需要给予更多婚姻美好的展示与引导。通过文化作品、婚姻教育等方式,传递婚姻中的浪漫与温情,帮助年轻人看到婚姻的另一面,让他们明白婚姻并非生活的负担,而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婚姻中的两人可以彼此扶持,共同实现人生的目标,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幸福。 

  要让婚姻成为年轻人的美好向往,婚姻教育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应当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理解婚姻背后的责任、承诺与爱。同时,婚姻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年轻人健康的恋爱与婚姻心理,帮助他们理解如何建立平等、尊重、理解的婚姻关系,让他们能够在情感的基础上理性选择结婚。健康的婚姻观不仅是对婚姻的一种理性认知,更是保障婚姻质量的基础。只有年轻人在情感上有了充分准备,他们才会更有信心进入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