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作者:陈彦霖
文丨■ 张西流
目前,以灵活就业人员为代表的零工群体规模庞大,撑起了零工经济新业态。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信息,2024年,人社部门着力推进就业公共服务下沉基层,建设了一批“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各地建成省级集中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共有253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就业在线”平台,2024年发布就业岗位1.08亿个。
零工经济作为当今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灵活性和多样性,为众多劳动者提供着宝贵的就业机会。然而,零工就业领域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信息不对称、技能不匹配、权益保障难等问题,使得零工人员在求职和工作中困难重重。要破解零工就业难题,关键在于推动公共服务“零距离”,为零工人员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与保障。
公共服务的“零距离”,首先体现在信息服务的精准对接上。零工市场供需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是促进零工就业的基础。各地应加快建设规范化的零工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服务平台。线上,通过微信小程序、公共招聘网站等渠道,实现零工岗位信息的实时更新与智能匹配;线下,在社区、街道等基层设立零工驿站,提供求职登记、岗位推荐、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让零工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就业信息,打破“蹲活等活”的传统求职模式。
在技能培训方面,公共服务同样需要“零距离”贴近零工人员的实际需求。零工人员往往从事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岗位,但这也意味着他们更需要通过培训提升技能,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政府应加大对零工技能培训的投入,根据市场需求和零工人员的意愿,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技能培训。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零工培训,形成多元化的培训体系,让零工人员在“家门口”就能学到一技之长,实现技能提升与就业增收的双赢。
权益保障是零工就业的另一大难题,公共服务的“零距离”,也体现在对零工人员权益的全力维护上。零工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往往面临着劳动权益保障不足的风险。政府应加强对零工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黑中介、虚假招聘等违法违规行为,保障零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健全完善零工人员社会保险制度,为其提供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让他们在灵活就业的同时,无后顾之忧。
此外,公共服务的“零距离”,还应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上。大龄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在零工市场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更需要政府的兜底帮扶。政府应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提供就业补贴等措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特别是,零工就业是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推动公共服务“零距离”,是破解零工就业难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完善零工市场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才能让零工人员在就业的道路上更加顺畅,为零工经济的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