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3日,观众在安徽省阜阳市一家影城的电影海报前自拍。(新华社/图)

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破95亿元(新华社权威快报)
线下融合,助力中小商家和地方特色产业,创新升级传统年货。同时,促进节日食品和礼品消费升级,提升品牌价值,赋予产品文化故事和情感认同。打造特色节日体验,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开发民俗主题旅游线路、沉浸式文化活动,并借助数字化手段拓展消费场景,激发市场活力。
春节经济的活跃不仅体现在国内市场,也延伸至全球贸易领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关税水平的持续下降,海外优质商品正加速进入中国市场,成为春节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新华社报道,新西兰猕猴桃、智利车厘子、澳洲龙虾、俄罗斯雪蟹等进口年货热销,各类“洋年货”正日益丰富着中国消费者的节日餐桌,满足多元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
进口商品的走俏,既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市场的全球吸引力。2024年,中国进口规模创下历史新高,预计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持续增强。春节消费的火热不仅推动了国内市场的繁荣,也为全球贸易往来注入了新的动力,展现出中国消费市场的开放与活力。
与此同时,春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带动海外市场对中国年货的需求不断上升。在海外电商平台上,印有生肖图案的贴纸玩具、蛇年吉祥物毛绒玩偶、春联等春节主题商品备受欢迎,展现了春节文化的全球渗透力。同时,湖南浏阳等地生产的烟花产品热销海外,特别是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无人机烟花,订单量大幅增长,成为春节消费的新亮点。不仅如此,春节元素在全球社交媒体上的热度持续攀升。“中国饺子”“年宵花”等话题引发国际网友热烈讨论,进一步彰显了春节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如今的中国,不仅是中国的中国,更是世界的中国。春节经济的繁荣景象不仅在国内市场掀起热潮,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春节消费的强劲势头,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的潜力充满信心。随着春天的到来,中国将继续与世界携手,共同谱写合作与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