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红色种子 花开无声

  赤水河谷竹林如海。如今,竹产业已成为赤水市的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遵义图库·蹇广宏/摄)

  场精彩演出讲述的就是长征的故事。” 

  在这部沉浸式舞台剧中,像刘春岑一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来自河南武校的同学不在少数,在科技手段加持的华美舞台上,他们真实再现红军战士在“连绵山林”中“攀越”,在“湘江”“赤水河”滔滔江水中“艰难跋涉”……他们演绎着千千万万年轻的红军战士为信仰而战的壮烈而伟大的一生。水舞台亦真亦幻,每演一次,衣服就会湿透一次。贵州的冬日,水还是很冰的。正是他们的生动演绎,慕名而来的人不在少数,长征精神像种子,不仅在自己心中生根、发芽,还被带到更远的地方,从遵义走向五湖四海。

  (三)

  我们都有怦然心动的那一刻,那是曾经播撒的种子,破土而出的撼动——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 

  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娄山关脚下,熟悉的旋律突然被一群小学生唱响,那是一股迎面而来的感动。 

  这是全国第一所红军小学——娄山关红军小学的课间操,这所学校2008年7月挂牌成立,承载着革命希望与传承使命的种子落地生根。学校建筑风格有几分遵义会议会址的模样,灰白相间的二层教学楼,静立在大娄山脚下,从这里到著名的娄山关只要15分钟车程,这里的孩子多来自周边村镇。红色文化墙、红色手抄报处处可见;娄山关中队、金沙江中队、大渡河中队……班级代号也满满红军元素,在这个不太大的校园,红色基因已潜移默化融入大家的精神血脉。 

  伴着红色歌曲,做着老师精心编排的手势操,朗诵红色诗词……这些已经成为他们每天的日常,年复一年。虽然他们的动作并不整齐划一,他们的声音稚嫩可爱,但他们的脸上,是开心、是自信。 

  沐浴红色精神,培育追梦少年。自2017年起,娄山关红军小学组织开展“小小红军宣讲员”培训。截至目前,已经有270余名“小小红军宣讲员”走到台前。他们在一次次、一遍遍的讲述中,逐渐找到自信,找到未来的理想—— 

  “我喜欢讲解,人越多越好,大家的认可让我很有成就感。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马兴烨笑着说。 

  “3年来,我大概讲了20多次,红军长征的很多故事让我感动,让我知道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何雨洁说。

  在这里大家从小了解革命故事,感受长征精神,红色基因播撒进他们心中,化为巨大的内生动力。“久经沙场”的“小小红军宣讲员”,现在无形间也成为家庭小帮手。今日的娄山关早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农家乐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外出打工的人少了,“小小宣讲员”们暑假在家也闲不下来,旅游高峰期,他们主动站出来,声情并茂地讲解娄山关的战斗历史,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可歌可泣的长征故事,让五湖四海的游客在这里感慨苍山如海的同时,也不忘记残阳如血的壮怀激烈。 

  遵义人永葆家国情怀,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践之于行,将红色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为革命老区发展注入新活力—— 

  曾经,红军长征在遵义94天,穿谷越岭,山的后面还是山,崎岖不便。如今,水陆空交通一体化,一座座桥梁跨过峡谷、河流,一条条乡村公路串起散落山间的万千村落。曾经,四渡赤水,百姓为支援革命,以独竹为舟,一次次以身犯险,舍命相助。如今,在赤水,竹子摇身一变成为一张闪亮名片,不仅发展“以竹代塑”,更着力打造“中国竹都”。曾经,漫漫长征路红军用来下饭的辣椒,是长征路上的美味和御寒保暖的“烈火”。如今,遵义农民靠辣椒致富,当地有着全国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这片红色大地正书写着精彩篇章…… 

  遵义,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地;红色,这片土地的精神底色。 

  那些深植血脉的“种子”历经岁月洗礼,积蓄力量,破土而出,正绽放出多彩绚丽的青春之花! 

  (来源: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