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红色种子 花开无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在柏公馆举行。这是一座灰白相间、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会议每晚持续四五个小时,总结报告、“反报告”、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天激烈争论,革命航船开始拨正航向,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明确回答了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同时改变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遵义会议的精神传达到部队,全军振奋,好像拨云见日。中央红军重整旗鼓,在新的中央领导的指挥下,展开机动灵活作战。 

  历史在不经意间选择在这栋楼谋划中国革命的道路,而主楼左侧的这棵槐树,枝干紧挨着屋檐和栏杆,近乎零距离“聆听”了三天会议的全部内容和伟大声音,“见证”了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伟大抉择的诞生。 

  20世纪80年代,大槐树的一颗种子落到树下泥土中,孕育出一株幼苗,在岁月洗礼中茁壮成长。如今,这棵槐树已树龄过百、身长超过十米,远远高过小楼。两棵枝干一左一右,遒劲有力,并在冥冥之中生长为一个“V”字形。 

  (二)

  一次不经意间的落地,一粒种子生根发芽!长征路上无数次会议中的一次谋划,打开了革命新局面。如今万里长征早已凝结成辉煌的历史,在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激励下,中国共产党探索真理的路愈走愈宽。

  一粒种子,历经岁月,落地成树,那在心底种下一粒种子,又会收获什么? 

  孔霞的爷爷孔宪权是名老红军,同时也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首任讲解员。爷爷和工作人员翻山越岭搜集红色历史文物的艰辛故事,在家庭一代代人的讲述中经常触动她的内心。 

  尽管从小耳濡目染,但长征作为一部英雄史诗,宏大且内容繁多,怎么讲解?无处下手,只好书上怎么说,自己怎么讲解,多少有点“人云亦云”,遇到游客提问,很容易大脑空白,一时答不上来。为此书看得更多,研究也做得更深,但时不时涌出的一丝“裹脚”(北方话,意思就是“混乱”)感,这种感觉时常打击到孔霞。随着参观人数越来越多,更是感到力不从心。“我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它鼓励我在遇到任何挫折时都要坚强,激励我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怕吃苦。”之后她下的功夫更深了。 

  “一草一木皆传奇,一人一物皆传承”,从爷爷孔宪权当馆长时跋山涉水搜集资料文物,宣讲长征故事,讲路途的艰辛,讲战事的胶着、惨烈,到如今孙女孔霞成为红色宣讲员,接续讲述遵义会议、长征故事,讲红色力量,讲精神内核,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一代代人对红色历史的不断挖掘,在变革中与时代时刻同行。 

  曾经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现场听完孔霞的讲解,激动地握着她的手说:“小时候我听过你爷爷的讲解,看到你,我感到很亲切。” 

  一转眼,当年听故事的小女孩,如今已年过半百,成长为优秀红色文化传播人。在31年的红色宣讲事业中,她看着红色基因的种子播撒得越来越广,“以前来会址参观的人不多,大都是中老年人,很少有年轻人。最近几年,年轻的面孔、带着小孩的家庭越来越多,研学活动也越来越多,参观者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大家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放慢脚步,回看那段峥嵘岁月,近距离感受那段光辉历程,追思那些浴血奋战并为之付出生命的英雄。” 

  与孔霞不同,22岁的刘春岑对长征的思考、感悟,源于与《伟大转折》剧目的缘分。 

  还是小学生时,生长在六盘水的刘春岑就不止一次跟随父母参观过遵义会议会址,以及和剧目专属剧场紧邻的红军烈士陵园,只是那时宏大的长征故事她还听不懂、看不懂,但灰白相间的二层小楼、一步步爬上的316级台阶……都清晰刻在她脑海里,记在她心里。 

  2023年大学毕业,学习表演的刘春岑因为一次偶然机会经过重重面试加入《伟大转折》剧目演艺团队。因在剧中扮演中革军委二局发报员林露,她开始深入了解那段历史,了解主人公为什么会选择在被敌人包围时抱着电台从悬崖毫不犹豫一跳而下。时隔多年,她才恍然大悟:长征路上的牺牲,当年课堂上很多一笔带过的历史,都是书写在贵州长征历史上的宝贵一笔,都是串联起伟大长征的关键环节,为此她力求以红军战士的视角去诠释林露。 

  首演时,刘春岑父母专程从六盘水赶来,看完演出过后骄傲地对她说,“站在台上的那一刻,你不是我的女儿,你就是历史上活生生的‘小露’”。 

  从2024年1月份这部剧推出,到现在为止,《伟大转折》已经演出800多场,刘春岑清楚地记得那些由子女搀扶、颤颤巍巍拄着拐杖赶来观看的老人,眼里饱含泪水的样子。也有像她当年一样懵懵懂懂的小朋友,“可能现在他们看不懂,只记得隆隆的‘炮声’、刺骨的‘河水’、激烈的‘交战’……但这就够了,对于他们来说,记忆也是种子。在未来某个时刻,相信会因为一个契机,他们会突然记起曾经看过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