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湄潭县兴隆镇接官坪小茶海(遵义图库·正 江/摄)
不断享受到“民居变民宿”带来的红利。
在梁桥村大溪沟片区,一幢幢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依山就势、畔水而起,在青山和绿水的点缀下,俨然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这里不仅是全县乡村观光休闲旅游示范带,也是当地民宿产业集群,吸引着大批游客来这里欣赏山水田园。
“去年我把三楼的4间房屋改造成普通民宿后,全年供不应求,收入近4万元。今年我还打算新改造2间,并对之前房间进行提档升级。”尝到甜头后,梁桥村村民朱应喜有了新的想法和底气。据了解,该镇已建成“民居变民宿”2家,拥有标准化房间25间,正在改造4家,实施庭院经济带2处,通过打造,可满足外来游客短距离移步换景式乡旅体验需求。
“民居变民宿”不是让一栋楼重生,而是四两拨千斤地唤醒乡村富集的“沉睡”资源,以资源的活化,彰显环境的生态效益,创造现实的经济效益,带来长远的社会效益。据统计,2023年,湄潭县28个乡村旅游点、300余家民宿实现营收近8000万元,新增盘活农民黔北“民居变民宿”18家、客房148间、床位数279个,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5万元。
开拓新思路 家园奔共富
从建设到经营,乡村那些独有的生态价值、资源价值日益凸显。土地流转、人才进村、资本下乡,发展的要素在湄潭涌动,畅通城乡。
油纸伞、红灯笼、特色商铺、红砖绿树……走进金桥村,一个具有广式特色的田园村落让人耳目一新,曾经基础设施落后的破旧村落经过改造后,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村。
2023年,7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下乡创业,一头扎进金桥村的“村播中心”直播室,运营账号、带货直播,一个月“吸粉”2000多人,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推荐官”。
“金桥村符合我们直播带货的一切条件。这里景色如画,农产品纯天然无公害,农业产业的多样化也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直播素材。在这里,我不仅住得舒心,播得也舒心。”“兴安黔乡”的主播刘安远介绍,该账号拥有11万粉丝,主要直播带货皮蛋等农特产品,年带货产值超过200万元。
“我们村目前引进入驻的电商团队有6支,粉丝量共计50万人次,这些电商团队带动了我们村农特产品销售,让村民能就地务工、就近就业,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新的道路。”任勇说。
“以前的农民,锄头是农具;新时代的‘农民’,手机就是‘新农具’,直播就是‘新农活’。”在张晶晶看来,金桥村旅游资源丰富,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引流,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乡风民俗等。
在湄潭,经营乡村的并非个例,方式各有不同。兴隆镇龙凤村则是依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经营新路。
2017年来,村党总支带领群众对闲置土地、宅基地的经营权集中流转,引导社会资本租赁、入股,以6700亩生态茶园为支撑,成功引入万花源、浥园、坪上生态茶园、兰馨茶庄相继落地,购、娱、吃、住的业态逐渐丰富。龙凤村也因此入选贵州第一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通过茶旅一体化,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0年的6700元增加到了今天的23090元。”村党总支书记伍荣明说,乡村旅游聚起了人气,为龙凤村每年创造400余万元的收入,让村民切实地感觉到新理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