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无处不绿,江水无处不清。山窝窝里的小江南,湄潭锦绣妆新哎……”一曲《山窝窝里的小江南》,将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山清水秀、茶海如茵、人勤村美的时代新貌化为了动人的音符。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基层探索中,湄潭县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抓手,持续深化乡村建设,着力从建设乡村向经营乡村转变,绘就“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画卷,以一域之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添彩。
清理烂畜圈 乡村增内涵
车行湄潭,满眼青山、碧水、茶园,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依山傍水。一路行一路看,犹如千百幅灵动的山水画组成一幅长长的画卷。
“以前房前屋后都爱堆柴草杂物,畜圈陈旧、破烂了也舍不得拆,不仅影响美观,而且还有安全隐患。现在多好,家家户户干干净净,院子里跟小花园一样。”如今的兴隆镇鄢家寨,村民都爱在茶余饭后围坐在院子里休息、聊天。
这一改变源自兴隆镇“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样板区分类创建和“清理烂畜圈,乡村增内涵”行动的实施。“一开始,群众对此大多持观望态度,说起建设,都希望政府包办。为此,兴隆镇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支部引领、村干部带头、党员跟进’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召开群众会10余次,和群众讲政策、谋发展、谈方法、找路径,让寨内群众从‘我们支持你们干’到‘我们愿意参与干’,再到‘自己的家园自己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让群众成为村寨建设的主体。”兴隆镇党委书记梁晓进介绍。
为解决群众害怕拆除烂畜圈后失去建设权的问题,该镇分类施策,针对有条件有意愿的群众,镇级快速审批手续,允许拆旧建新;针对拆后暂时不建的,全过程保留拆除资料,保留镇、村审核盖章的矢量数据,让群众拆烂但不失建设权,后续还可以进行农村建设用地的“收、分、腾、转、用”,让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集中到最需要的地方,这一做法打消了群众顾虑,拆除积极性高涨。
在鱼泉街道利家寨,为解决村庄“远看看得、近看看不得”“房子外面看得、房子里面看不得”的问题,当地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分制,通过“干不干净看厨房、文不文明看厕所”的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并开展评比,通过群众对厨房功能分区,保证家庭与养殖食材加工不交叉,对厕所进行简单改造,确保干净无异味、无蚊虫,对房间物品规范整理,使之清爽有序、井井有条,最终实现了群众农房“里外都看得”。
“我们坚持把党的组织优势融入和美乡村建设全过程,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项目资金撬动,引导群众自发投工投劳,有效将群众力量转化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强劲动能。”鱼泉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晶晶表示。
腾出一层楼 民宿促增收
黔北民居作为黔北地区乡间常见的传统民居建筑样式,如今在遵义农村已经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新农村、新生活和新的消费观念。小青瓦、坡屋顶、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墙……如今这些和美乡村的民宿,成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助推器”。遵义基层干部自豪地将其概括为“挖掘传统民居资源进行现代经济学诠释”。
如何发挥农房的经济属性,让其成为农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渠道?湄潭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提出“腾出一层楼、民居变民宿、民宿促增收”的发展理念,围绕如何“腾”、怎么“用”、着力“活”3个方面做文章,推动建设乡村向经营乡村转变,不断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深入推进茶旅融合,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这些天,鱼泉街道金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任勇和村播中心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正在为雅山居民宿拍摄视频和图片,为民宿的正式开门迎客做准备。
“雅山居民宿是金桥村群众陈世俊的闲置农房,在与他达成‘民居变民宿’的共识后,村委会以每年1万元的租金将其民房整租过来,并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对房屋内部按照民宿规划进行设计改造。”任勇说。
统计数据显示,湄潭县有近10万栋黔北民居,让“民居变民宿”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在兴隆镇梁桥村,这里的群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