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文丨■ 记者 石 影

  1935年1月,红军长征进入遵义城,受到遵义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红军到、干人笑”,是朴素的劳动人民对这支人民军队发自内心的认同,也折射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地处贵州省北部的遵义,农业条件得天独厚,素有“黔北粮仓”之称。然而,解放前的遵义,虽有多处良田大坝,但农业制度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广大农民向地主租佃土地,饱受盘剥的穷人食不果腹,过的是“半年菜糠半年粮”的生活,加之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据有关数据显示,1949年,遵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2亿元,粮食总产量66.8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8元。 

  而90年后的今天,遵义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印证着遵义“三农”发展的铿锵步伐。 

  从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遵义农业产值持续增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在探索中坚定前行

  遵义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1年到1953年,遵义地区基本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彻底消灭,“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逐步恢复。 

  遵义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连年增产丰收。 

  1957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3.2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118.19万吨,肉类总产量达5.32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1.93倍、0.77倍和1.3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83元,增长1.18倍。 

  改革开放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次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遵义主要农牧业跃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20世纪80年代,遵义率先提出并实施农业技术“五突破”(“两杂”良种、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水稻两段育秧、半旱式耕作、玉米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栽培5项农业适用技术实现突破),一举奠定了遵义“黔北粮仓”的地位。 

  1993年,遵义粮食产量首次突破200万吨大关,人均粮食占有